[发明专利]一种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76430.7 | 申请日: | 2016-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05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温金鹏;薛江;黄强;张思才;胡海涛;田正跃;黄远红;付小燕;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7/10 | 分类号: | B63C7/10;B63C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21908***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海 自适应 上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海回收技术领域的深海上浮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海洋空间的探索和利用也越来越频繁。为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各种水下装备不断刷新着下潜深度的极限。水下装备在研制及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回收问题;同时在紧急状态下,水下装备需要紧急上浮。目前,国内外用于水下装备上浮或回收的方法均是通过减重或增大水下装备的体积,使其由负浮力变为正浮力后上浮回收。目前采用增大体积进行回收的方式多采用高压气瓶(或燃气发生器)与气囊相结合进行回收,上浮装置通过高压气瓶或燃气发生器给气囊充气,增大气囊体积从而产生浮力促使水下装备上浮。
在水深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上浮过程中外部压力与水深成正比,导致气囊上浮过程中随着环境压力的减小承受的压差载荷增大,从而对气囊的粘接强度及织布强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气囊的制作工艺很难满足水深超过几十米时上浮过程中产生的压差变化。如果需在更大水深条件下使用,则需采取如下措施:1)采用拉伸率较好的弹性材料制作气囊,其在上浮过程中随环境压力的减小,气囊自由膨胀并减小内外压差;但弹性材料的拉伸性能与材料特性、厚度有关,当厚度较大时,其折叠后体积较大,不适用与对安装空间要求较为严格的条件;同时受现有材料拉伸性能限制,其适用范围水深范围有限;2)采用压差阀调节气囊内的压力,在上浮过程中当内外压差超过气囊的承受极限时,通过压差阀放出气囊内的气体,以降低气囊内外压差,防止气囊织布由于压差过大而撕裂。但由于压差阀结构复杂,气囊的折叠形状及工作深度均受其限制,同时由于存在异种材料粘接等问题,导致其可靠性较低。为克服上述上浮装置的缺点,使用中迫切需要一种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的上浮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的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包括外壳、气源、电磁阀、充气管路、整流罩和浮囊,所述气源置于所述外壳内并通过所述充气管路与所述浮囊相通连接,所述电磁阀安装于所述充气管路上,所述整流罩通过销钉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浮囊置于所述整流罩内;所述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还包括透气软套、密封盖和柔性绳,所述浮囊的囊壁上设有排气口,设有一个开口端的所述透气软套安装在所述排气口内侧,所述透气软套上设有多个用于排气的微孔,所述密封盖密封安装于所述排气口外侧并通过所述柔性绳固定于所述浮囊上,所述柔性绳能够在临界压力下自动断开。
作为优选,所述透气软套为设有微孔的柔性橡胶套。
具体地,所述透气软套的开口端与所述浮囊的排气口内侧相通且密封连接;或者,所述透气软套在所述密封盖受压开启前未与所述浮囊固定连接,所述透气软套能够在所述密封盖受压开启后通过自身开口端与所述排气口相通并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在浮囊上增加排气口并在排气口位置安装透气软套,并通过密封盖和柔性绳固定实现在压差较小的情况下闭盖并在压差较大的情况下自动开盖的目的,利用透气软套微孔的孔径和/或流速随压差自适应变化的特点来自适应释放浮囊内的高压气体,使浮囊的浮力在不同海深位置均能保持一致,从而在确保将物体上浮回收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浮囊材料的高要求,并放弃了性能要求和制作成本较高的传统压差阀,使本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具有浮力稳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可靠性高、重量轻、成本低的优点,在深海应急上浮、沉船打捞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中整流罩未开启;
图2是本发明所述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整流罩已开启但透气软套未打开;
图3是本发明所述深海自适应上浮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三,图中整流罩已开启且透气软套已打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764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生机器鱼及鱼头上浮与下沉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组合浮式护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