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梁转体施工与基础隔震集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76386.2 | 申请日: | 2016-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12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赵兰兰;韩强;温佳年;杜修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1/08 | 分类号: | E01D21/08;E01D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梁 转体 施工 基础 集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和减隔震领域,能够满足强震区跨越既有线路桥梁施工的需求,涉及一种桥梁转体施工与基础隔震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震区修建平原跨线桥梁时,如斜拉桥、刚构桥等,必须要考虑施工方法和潜在的地震威胁。桥梁转体施工是跨线桥梁常见的一种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对现有交通通行力影响,施工质量与安全有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一些周转性材料(如脚手架等)的投入成本。转体支撑系统是实现桥梁转体施工的关键技术,如平铰、球铰,但是,其辅助施工成本较高,且转体施工完成后,通常与承台整体浇筑,造成严重浪费。
采取隔震设计是减小桥梁结构地震损伤破坏的有效方式之一,隔震技术就是通过在构筑物底部和基础顶面之间设置刚度较小的隔震层,以降低结构的基本频率,延长其振动周期,从而避开地震动的主要能量频带,使上部结构与地震振动隔离开来,减小上部结构的反应,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及其内部设施不受破坏的目的。隔震系统是隔震结构的核心,摩擦摆支座因其良好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能以及自复位性能,在结构中应用广泛。
因此,能够将两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研发出一种转体施工与隔震集成装置,该装置不但能够满足施工和抗震需求,也能够减少大大减小建设成本。
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支座装置,该桥梁支座装置可实现桥梁转体施工,在桥梁转体完成后正常使用阶段,可实现桥梁基础隔震功能,从而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本发明专利利用曲面摩擦摆隔震支座可转动的特性,对其进行布置和添加简单构件,将支座本身的隔震功能和转体功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构件的功能,减少了专门为桥梁转体做支撑转动体系所需的工程材料及工程量。多个摩擦摆隔震支座共同承重,既能满足支座的隔震要求,又能实现桥梁转体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发明为桥梁转体施工与基础隔震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摩擦摆隔震支座、凹槽滑道和限位箍三部分,采用多个摩擦摆隔震支座,中心布置一个摩擦摆隔震支座,在中心的四周环状布置若干个相同的摩擦摆隔震支座,优选四周的摩擦摆隔震支座相对中心的摩擦摆隔震支座尺寸较小;
中心的摩擦摆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板(32)、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22)和下支座板(42);上支座板(32)上表面为平面,与桥墩或索塔内的预埋肋板(91)连接;下表面中心设有球面凹腔,与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22)的上凸球面曲率相同且滑动联接;下支座板(42)的上表面为球面凹腔,此球面凹腔大于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22)的下凸球面且与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22)的下凸球面滑动连接,下支座板(42)的下表面为平面,与承台内的预埋肋板(92)连接;下支座板(42)上表面的球面凹腔与双凸球面圆柱滑块的下凸球面曲率相同;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22)的下凸球面镶嵌有机滑板(321),有机滑板(321)与下支座板(42)的上表面所形成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比双凸球面圆柱滑块的上凸球面与上支座板(32)下表面球面凹腔所形成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小。
四周环状布置的摩擦摆隔震支座,包括上支座板(31)、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13)和下支座板(41);上支座板(31)上表面为平面且镶嵌有有机滑板(311),转体过程中上支座板(31)上表面与桥墩或索塔内的凹槽滑道(5)进行滑动联接,转体完成后上支座板(31)与凹槽滑道(5)锚固连接;上支座板(31)下表面中心为球面凹腔,球面凹腔与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13)的上凸球面曲率相同且滑动联接,凹槽滑道(5)与桥墩或索塔内的预埋环道肋板(7)连接,下支座板(41)呈盆状,下底面为平面,下底面与承台内的预埋固定杆(8)连接;盆腔内上表面呈凹球面,与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13)的下凸球面曲率相同且滑动联接,盆沿上表面设有螺栓孔,螺栓孔位置与限位箍的固定螺栓(63)位置对应。双凸球面圆柱滑块(313)的下凸球面镶嵌有机滑板(3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763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