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30713.0 | 申请日: | 2016-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9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永刚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51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苹果 坑贮节灌配肥 旱作 集成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
背景技术
套袋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技术是干旱果树生产区开发的一项简单实用新技术,集成节灌、追肥、深翻技术于一体,克服了传统方法肥水分离、表土漫灌、土壤板结、蒸发量大、盲目施肥和肥水利用率低的缺点,改进提高坑贮节灌配肥技术,对于提高旱地果园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品质,增加果农收益,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投资少、效益高、操作简单易行,在旱地果园肥水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其投资少、效益高、操作简单易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包括下列具体步骤:
1.果园选择:一般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土壤理化性能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有一定水源的盛果期苹果园。
2.秸秆制作:把玉米秸秆或麦秸用秸秆粉碎机或铡刀截成长1—2厘米左右的段节。然后将秸秆堆放成堆,用水洒湿1-2小时待用。
3.地钻操作:在挖穴前,首熟要悉地钻操作的性能和方法。开钻前,要在果园中,规划好打坑穴的最佳位置,开机时,每台机械需要两个机手掌握地钻的平衡、速度、深浅和机械操作中的间隔时间,开钻速度主要用手控制油门,油门越大其速度越高,压钻时逐渐加大油门,提钻是逐渐缩小油门。打穴时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果树大根,防止损坏钻头。
4.地钻挖穴:3月下旬或5月下旬—6月上旬,结合果园耕翻、施肥和整修树盘等作业进行。在树冠投影内侧根群集中分布区, 一般幼树用直径25厘米,大树用直径30厘米的地钻分别在果园树冠投影部周围挖深45—50厘米的圆柱形贮水坑,冠径3-4m的树挖坑穴4-5个;冠径5-6m的挖坑穴5-6个,注意坑穴应围绕树干呈同心圆排列。依据大枝和大根对应分布规律,坑穴位置应尽量和地上部大枝错位,以免损伤树根和影响地钻操作。
5.装膜袋:采用坑贮膜袋肥水方式的果园,在挖好坑穴后,在坑穴内装上打好渗水孔的膜袋,膜袋口用细绳子扎捆,然后在坑穴上覆盖宽1.2米、长1.2米的地膜。坑穴中间稍低周围稍高,便于集流雨水。把扎好的膜袋口和绳子在地膜中间打孔拉出,扎袋孔上的绳子从地膜中间的孔口拉出后要拴在一个直径2厘米、长1米的木棒上固定,以方便浇水。
6.填穴:采用坑贮秸秆肥水方式的果园,在挖好的坑穴后,用秸秆填充坑穴后压实。往坑内施入适量的配方肥料,用移动水管给坑内灌满水后上腹一层薄土,然后用地膜覆盖坑口,坑穴中间稍低周围稍高,便于集流雨水,在覆膜中央开一直径1厘米的小孔,用土块盖住开口,以便接纳集流雨水,并在关键时期再次注入肥水。
7.灌水:在花后座果和套袋前,果实膨大期,结合追肥要给塑料膜袋内灌水,每次灌水每穴注水30公斤。特大干旱年份,每穴连续灌水3遍,每穴灌水90公斤。再根据果树和天气因条件适时补水。
8.配肥:除灌水时可结合配肥。根据土壤养分化验和目标产量。盛果期的苹果园,在花后座果和套袋前,每株果树结合灌水配肥尿素1.2公斤,每坑穴配肥尿素0.24公斤;每株果树结合灌水配肥过磷酸钙6.3公斤,每坑穴配肥过磷酸钙1.3公斤;每株果树结合灌水配肥硫酸钾1公斤,每穴配肥硫酸钾0.2公斤。在苹果膨大期再次灌水时,可根据果实膨大的速度决定可否配肥。
9.坑穴管理:在坑穴管理中,主要是保护好地膜,防止田园操作损坏地膜。每年秋季苹果采摘结束后,结合秋施基肥,在坑穴中施上基肥,回收好地膜,翻压好坑穴。来年,如果再次设置肥水穴时位置要相互错开,分年度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全园深翻改土,不断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在劳力紧缺的农户,冬季在坑穴上加盖秸秆,坑穴位置一般可保持持1—2年,每年再给原来挖好的坑穴填充秸秆,按照技术规范再进行灌水和配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永刚,未经张永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307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