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缓冲吸收撞击的道路交通护栏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84329.1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12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许运动;蒋思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铭心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15/04 | 分类号: | E01F15/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34134 | 代理人: | 郭大美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缓冲 吸收 撞击 道路交通 护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护栏,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缓冲吸收撞击的道路交通护栏,可以设置于道路中央、道路边。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被普遍使用。在我国,不同道路的时速限制也不同,例如,市区道路一般限速为40千米每小时,普通公路一般时速为40-80千米每小时,高速公路一般时速为60-120千米每小时,因此在市区的交通事故多为追尾事故,在普通公路或高速公路上,由于汽车车速过快,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到路边或路中间的防护栏上,而这些防护栏由混凝土砌砖或者由间隔设置的混凝土块体及连接相邻块体的横栏构成,再或者是由钢结构的横杆与立柱连接构成,但是,这些防护栏无法吸收汽车的冲撞动能,碰撞后受到防护栏的反向作用力,汽车翻转或反转偏离原车道,极容易与高速行驶而来的汽车发生二次碰撞,造成多辆汽车车毁人亡,加剧了事故的危害性。
针对上述的交通事故,目前中国发明专利(CN202116999U)公开了一种间隔接地式带旋转体的交通护栏,包括立柱,套设于立柱上的弹性旋转体,分别设置于弹性旋转体的上方和下方的上横栏和下横栏,套设在立柱上并设置在下横栏和弹性旋转体之间的旋转承接件,立柱包括交替设置的长立柱和短立柱,长立柱向下延伸至下横栏下方形成安装落地部,短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上横栏和下横栏相连接;
再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2027173A)公开了一种道路冲击吸收设施,设置于道路中央线或道路边,在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分散其所产生的冲击,包括:支柱,在道路的中央线或道路边,按一定间隔埋设固定并呈柱体形状;旋转支撑管,通过支柱内置并可进行旋转;多个缓冲辊部件,形成结合口以可旋转地设置于旋转支撑管的外周面,内/外部呈一体型弹性橡胶材料的圆筒形状,而在其外部设置高亮度反光带;安全导轨,在缓冲辊部件上按一定间距被设置多个,在各支柱的上/下部,各成一体水平设置;第一旋转拦截板,其中央设置有结合孔,并设置于设置有缓冲辊部件的旋转支撑管的外周面上/下端部,在结合孔的内周面一部分形成第二固定槽并在其一面形成多个向上突出的放射状第一突出部,以在旋转支撑管的一面形成第一固定槽,从而通过第一固定销进行固定;第二旋转拦截板,其中央设置有上述结合孔,并分别设置在支柱的上/下端部上,从而使第二旋转拦截板设置于分别设置在旋转支撑管上/下端部的第一旋转拦截板的下部,在结合孔的内周面一部分形成第四固定槽,以在支柱的一面形成第三固定槽,从而通过第二固定销进行固定,而在其一面形成多个向上突出的放射状第一突出部,以与第一旋转拦截板中形成第一突出部的一面相吻合;
此外中国发明专利(CN202849974U)公开了一种具有吸收冲撞力旋转体的SA级旋转式防撞护栏,包括管状立柱、与立柱相连接的横栏、立柱上套设弹性旋转体、该弹性旋转体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上横栏和下横栏,上横栏至少包含呈上下排列的上级横栏和下级横栏,弹性旋转体下端与下横栏之间设有套设在立柱上的旋转承接件,旋转承接件为两片。
上述的三种防护栏结构均较为复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结构上的限制,安装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此外由于弹性旋转体与旋转承接平板间的摩擦力较大,吸收缓冲撞击效果差,即不能很好地吸收撞击,从而无法避免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使用安全可靠、能够起到很好吸收撞击力的道路交通护栏。
一种能够缓冲吸收撞击的道路交通护栏,包括圆管立柱、套设于圆管立柱上的弹性旋转体、设置于弹性旋转体上方的上横栏和其下方的下横栏、套设在圆管立柱上并设置在下横栏和弹性旋转体之间的旋转承接件,其特点是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具有两个端部和用于连接两个端部的连接部,两个端部分别施力于上横栏或下横栏,连接部传力于两个端部,使得上横栏或下横栏受力相对圆管立柱移动,实现将上横栏或下横栏固定在圆管立柱上。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件具有一基座、一个相对基座移动的第一螺纹套管、一个相对基座移动或固定的第二螺纹套管及分别与第一螺纹套管、第二螺纹套管配合的两个螺杆,基座呈中空状且至少一端开口,基座内置有一锥齿轮,锥齿轮沿中心开设有旋转孔与基座上设的通孔对应,锥齿轮通过定位圈固定在基座内;移动套管内侧设有齿条且伸入基座内,锥齿轮与齿条配合,紧固件为分体式,使用时可以由圆管立柱两侧紧入螺杆,便于安装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铭心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铭心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843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