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28533.1 | 申请日: | 2016-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06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高文远;李昱昀;顾秋月;汤建良;吴开元;郑贤福;邹娟;杨三妹;罗稳;刘雨星;杨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D5/00 | 分类号: | C01D5/00;C01D3/04;C05D1/02;C02F9/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3205 | 代理人: | 张慧,赵静华 |
地址: | 410116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含盐 废水 资源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水处理工业与硫酸钾工业有机结合,将高含盐废水经深度氧化降解后,浓缩料浆直接二次转化生产硫酸钾、副产氯化钠,并将能量和淡水回用的含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含盐废水,是指总溶解固体(TDS)和有机物的质量分数之和≥3.5%的废水,其来源广泛,主要集中在电力、炼油、化工、冶金、造纸、农药等行业。该类废水特点是含盐量高,污染物以无机盐类为主,包括NaCl、Na2SO4和NaNO3等,部分废水中还含有难降解的有机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含盐废水零排放被逐渐提上议程,尤其在环境敏感和干旱缺水地区严禁或限制废水外排,高含盐废水处理越来越引起企业和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
针对含盐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是目前废水处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等特点,但高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需要进行稀释,通常在低盐浓度下运行,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处理设施庞大、投资增加、运行费用提高;利用蒸发结晶技术回收无机盐工艺也是近年来研究最广泛和工业应用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即通过预处理将废水中的石油类、悬浮物及有机物降低到一定的标准以满足膜处理单元的进水要求,膜处理单元浓缩并回收废水,浓缩水进入到蒸发结晶处理单元,根据溶解度的差异,分离结晶出不同的无机盐产品。但是预处理阶段并不能有效去除有机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在蒸发浓缩阶段更易富集,导致换热器结垢和运行费用升高,也有可能夹带在产品中影响产品性能。该方法具有处理成本高、能耗大、回收的无机盐产品价值低等缺点。CN105152443A公开了一种高含盐废水零排放结晶盐资源回收的方法,即是采用预处理、膜浓缩和蒸发结晶工艺依次结晶Na2SO4、NaCl和混合固体盐,能有效回收含盐废水中的有用无机盐,但普遍存在回收成本高、产品价值低等缺点,未进行充分二次加工再利用。
硫酸钾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的钾肥产品,有较好的经济收益。采用芒硝转化法生产硫酸钾技术在我国具备较丰富的研究经验,也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芒硝转化法生产硫酸钾技术受能耗较高的影响,产业化装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工业含盐废水中含有较丰富的硫酸钠资源,在开展含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过程中,如能加以联合转化生产,对于含盐废水资源化来说,不仅能有效回收资源,还能实现二次加工再利用,提高产品收益;对于硫酸钾工业来说,也将硫酸钾的生产成本有效转嫁到了含盐废水处理,是一种较具市场前景的综合利用处理工艺组合。
现有转化生产硫酸钾技术,大多直接采用工业原料或半成品,比如芒硝或硫酸钠与氯化钾,对原料的纯度有要求,且普通转化器受物料性质影响较难实现均匀混合,使得反应过程欠充分,结晶粒度小,大部分低于120μm,影响后续过滤分离工艺。而现有技术的含盐废水处理一般为生物处理、膜处理、蒸发浓缩等,一般废水达标后排放,或从废水中提取氯化钠、硫酸钠等即可。但是对于高含盐废水来说,生物处理受含盐量影响会抑制微生物的作用,使废水可生化性变差,膜处理普遍成本较高,蒸发浓缩提取初级产品氯化钠或硫酸钠产品价值低,受有机物富集影响,存在产品溶解性能和工业性能差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含盐废水处理产品类型单一、应用价值低的缺陷,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零排放的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深度氧化:高含盐废水经深度过滤器净化后,进行深度氧化,使其COD(化学需氧量)含量降低至30~50ppm,得深度氧化出水;
深度氧化主要是去除废水中低浓度的难降解有机物和无机还原性污染物;
(2)高倍浓缩:将步骤(1)所得的深度氧化出水送入蒸发系统进行高倍浓缩至硫酸钠浓度为15~40wt%,得硫酸钠料浆;
硫酸钠为参与后续转化反应主要原料之一,所述料浆浓度可保证一定的系统物料浓度组成和最优化的转化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未经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85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