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10823.3 | 申请日: | 2016-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3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赵逢荣;李玉兰;李程;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兴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8 | 分类号: | B22D18/08;B22D1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差 压铸 造气路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差压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差压铸造的气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差压铸造是先进的液态成型工艺,它使坩埚内的金属液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沿导液管自下而上差压充填铸型,使用差压铸造方法可以制造出大型复杂薄壁铸件。其生产的铸件具有尺寸精确、成品率高、力学性能好和内部质量高的特点,因此差压铸造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现有的差压铸造过程中,由于气体压力控制不好,气体通道设计不合理,最终导致铸件成型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差压铸造模具的进气和排气,使差压铸造顺利进行,保证铸件的成型品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空压机、压缩空气油水分离器、干燥机、进气系统、差压铸造模具和排气系统;所述差压铸造模具包括上罐和下罐,所述进气系统包括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一端与上罐连接,另一端与干燥机连接,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一端与下罐连接,另一端与干燥机连接;所述排气系统包括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上罐连接,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下罐连接,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通道、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上分别设有节流阀。
如上所述的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还设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一端与第一进气通道上节流阀靠近差压铸造模具的 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进气通道上节流阀靠近差压铸造模具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
如上所述的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还设有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一端与第一排气通道上节流阀靠近差压铸造模具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排气通道上节流阀靠近差压铸造模具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上设有第二电磁阀。
如上所述的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上还设有节流阀。
如上所述的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空压机和压缩空气油水分离器之间还设有储气罐。
如上所述的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进一步说明为,所述干燥机为吸附式干燥机或冷冻式干燥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系统控制差压铸造模具的进气和排气,使差压铸造过程进气平稳,保压过程气体压力波动较小,从而保证了铸件的成型品质。本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压机;2、压缩空气油水分离器;3、干燥机;4、差压铸造模具;5、上罐;6、下罐;7、第一进气通道;8、第二进气通道;9、第一排气通道;10、第二排气通道;11、节流阀;12、第一连接通道;13、第一电磁阀;14、第二连接通道;15、第二电磁阀;16、储气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差压铸造气路控制系统,适用于差压铸造使用。该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空压机1、压缩空气油水分离器2、干燥机3、进气系统、差压铸造模具4和排气系统。所述空压机1为整个系统提供气源,所述压缩空气油水分离器2用于分离压缩空气中的油分,使进入差压铸造模具4中的压缩空气干净纯洁,保证差压铸造模具4使用寿命的同时,保证铸件成型质量。干燥机3用于为空压机提供的压缩空气进行过滤,除去压缩空气中水分,所述干燥机3优选为吸附式干燥机或冷冻式干燥机。在空压机1和压缩空气油水分离器2之间还可以设有储气罐16,储气罐16的设置能使压缩空气的气压更加稳定,使压缩空气的压力波动较小。
所述差压铸造模具4包括上罐5和下罐6,上罐5和下罐6之间用横板隔开,上罐5和下罐6之间设有用于铸造的导液管,型模位于上罐5中,下罐6中设有保温炉,由于差压铸造模具4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做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兴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兴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08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