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H桥驱动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71712.6 | 申请日: | 201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3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赵健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创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08 | 分类号: | H02P6/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刘华平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H桥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机功率驱动大都采用的H桥式结构,常规的H桥式结构都是由4个三极管与一个电机组成H形的电路结构,也因此称之为H桥。
现有的H桥驱动电路大多存在抗磁干扰能力弱,可能需要额外电源的缺点,因此其稳定性不够好,故本发明将提供一种稳定驱动的H桥驱动电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巧妙、稳定可靠的电机H桥驱动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机H桥驱动电路,包括电机M,发射极均与电机M的一端连接的三极管Q1和三极管Q4,集电极与三极管Q1和Q4的基极均连接的三极管Q3,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1,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3和电容C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1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均接地;还包括发射极均与电机M的另一端连接的三极管Q2和三极管Q5,集电极与三极管Q2和Q5的基极均连接的三极管Q6,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2,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4和电容C2,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4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5的集电极均接地;其中,三极管Q1、Q2、Q3和Q6为NPN管,三极管Q4和Q5为PNP管。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外接控制时保护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还连接有电阻R5,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还连接有电阻R6。
优选地,所述三极管Q1、Q2、Q3和Q6的型号为8050,所述三极管Q4和Q5的型号为85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6个三极管实现H桥驱动,分别在现有的H桥式结构的外侧添加了一保护作用的三极管,保证了电路电流经过三极管的稳定性,避免支路无负载情况下电流过大烧坏三极管,同时在H桥内侧添加二极管和电容对电路中的噪声进行过滤,进一步稳定驱动电路,并且本发明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该电机H桥驱动电路,包括电机M,发射极均与电机M的一端连接的三极管Q1和三极管Q4,集电极与三极管Q1和Q4的基极均连接的三极管Q3,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1,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3和电容C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1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的集电极均接地;还包括发射极均与电机M的另一端连接的三极管Q2和三极管Q5,集电极与三极管Q2和Q5的基极均连接的三极管Q6,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2,两端分别连接于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发射极的二极管D4和电容C2,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4接入供电VCC,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5的集电极均接地;其中,三极管Q1、Q2、Q3和Q6为NPN管,三极管Q4和Q5为PNP管。优选地,所述三极管Q1、Q2、Q3和Q6的型号为8050,所述三极管Q4和Q5的型号为8550。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外接控制时保护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还连接有电阻R5,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还连接有电阻R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致的,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创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创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17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