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曲霉毒素B1金纳米井阵列免疫电极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63224.0 | 申请日: | 2016-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29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曹立新;李小龙;梁晨希;王凯;刘海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主分类号: | G01N33/553 | 分类号: | G01N33/553;G01N33/531;G01N27/327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37202 | 代理人: | 王元生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曲霉 毒素 b1 纳米 阵列 免疫 电极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黄曲霉毒素B1金纳米井阵列免疫电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快速、灵敏、准确分析是避免和减小AFB1危害的有效手段。目前AFB1分析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金标法,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快速检测技术等,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操作要求高、步骤过于繁琐、灵敏度较差、误检率高、仪器昂贵等不同缺陷。
电化学生物免疫电极基于抗原和抗体的识别与结合,具有快速、灵敏、仪器设备简单等特殊优势。金电极具有导电性好、化学性质稳定高、与生物大分子兼容性好等特点,因此是生物电化学中最常使用的电极材料之一。金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可负载更多抗体及标记物,可对信号进行有效放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而可有效提高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Liu等[Liu Y, Qin Z, Wu X, Jiang H. Biochem. Eng. J., 2006, 32: 211-217]在以2-氨基乙硫醇修饰的二维金叉指电极上自组装一层纳米金胶粒,将AFB1抗体直接固定在金胶粒上,构建了电导型免疫传感器,检测下限达到0.1 ng/mL。Zhou等[Zhou L T, Li R Y, Li Z J, Xia Q F, Fang Y J, Liu J K. Sensor. Actuat. B-Chem., 2012, 174: 359-365]将纳米金颗粒嵌入到导电聚合物中,提高了修饰电极的机械性能。Sharma等[Sharma A, Matharu Z, Sumana G, Solanki P R, Kim C G, Malhotra B D. Thin Solid Films, 2010, 519: 1213-1218]利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与乙基二甲基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活化AFB1抗体(anti-AFB1)上的羧基并与半胱胺修饰的金纳米颗粒共价连接,随后将金纳米颗粒共价固定到巯基苯甲酸(MBA)自组装膜(SAM)修饰的金电极上,构建了电流型免疫传感器,检测下限达0.179 ng/mL。cao等[Hu H F, Cao L X, Li Q C, et al. RSC Advances. 2015, 5: 55209-55217.]人在金三维柱状纳米阵列电极表面修饰聚邻苯二胺,通过戊二醛交联固定AFB1抗体,构建了阻抗型免疫传感器,检测下线为0.019 ng/mL。
然而,目前已有的AFB1金纳米免疫传感器还存在一定缺陷,限制了其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如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纳米金粒在电极上的分布和尺寸难以控制;抗体固定效果差,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空间阻力高;检测限高,定量测定线性范围窄,稳定性差等。提高AFB1免疫传感器性能最有效的二个途径是:(1)改善基体电极的性能;(2)保证抗原或抗体在电极上有效固定,构建性能优越的分子识别膜。
纳米阵列电极是多个纳米电极的集合体。其不仅具有单个电极高传质速率、低双电层充电电流、小时间常数、小IR 降及高信噪比等优,而且由于成千上万个单个纳米电极集中在一个基体上,克服了单个纳米电极响应信号过小、易受干扰和难以操作等缺点,能极大地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降低操作难度和测量成本。目前人们制备出多种形式的金纳米阵列电极。如一维粒状金纳米阵列电极、二维带状盘状金纳米阵列电极、三维柱状纳米阵列电极及金纳米管阵列电极。其中纳米管阵列电极与其他阵列电极相比具有更大的活性面积,更优异的电催化性能,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特殊关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632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