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52533.8 | 申请日: | 2016-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3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隋宝宽;刘文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7/19 | 分类号: | B01J27/19;B01J21/18;B01J3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金属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拟薄水铝石进行酸处理和水热处理;(2)将高温处理后的粘土与处理后的拟薄水铝石混捏成型,成型物经干燥、低温焙烧,然后进行碱处理,处理后物料经洗涤、干燥和焙烧,制得氧化铝载体;(3)进行水热炭化处理,然后干燥,得到含碳氧化铝载体;(4)用加氢活性组分浸渍液浸渍步骤(3)载体,物料经干燥、焙烧,制得加氢脱金属催化剂。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中的碳含量呈梯度分布,催化剂外部活性组分与载体作用相对较强,内部活性组分与载体作用相对较弱,活性组分容易完全硫化,该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金属活性和活性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重质油加氢脱金属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油含有一定量的钒、硫、砷、镍等杂质,极易形成沉积,从而堵塞催化剂的孔道,导致催化剂活性迅速下降,甚至失活,影响工业应用。具有较大孔容和较大孔直径的催化剂容金属和容积炭能力强,可减缓催化剂的失活、使催化剂的运转周期延长。在负载活性组分后焙烧过程中,活性金属组分容易与氧化铝载体发生作用形成很强的M-O-Al键,导致活性组分形成尖晶石相而失去活性,或者使活性组分无法完全硫化从而降低催化剂活性。
CN1160602A公开了一种适合用作加氢脱金属催化剂载体的大孔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该大孔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把拟薄水铝石干胶粉与水或者水溶液混合,捏合成可塑体,将得到的可塑体在挤条机上挤成条状物,干燥并焙烧得到产物,其特点是,在上述过程中还加入炭黑粉作为物理扩孔剂和可与拟薄水铝石或氧化铝发生化学作用的含磷、硅或硼化合物的化学扩孔剂。其中炭黑粉用量为3-10重%(以氧化铝的重量为基准)。制得的氧化铝载体可用于制备重质油特别是渣油加氢脱金属和/或加氢脱硫催化剂。
US4448896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提出采用炭黑作为扩孔剂。将扩孔剂与拟薄水铝石干胶粉混合均匀,向上述混合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4.3%的硝酸水溶液混捏30分钟,然后加入质量分数为2.1%的氨水溶液混捏25分钟,混捏均匀后挤条成型,成型后的载体经焙烧制得最终氧化铝载体。其中炭黑粉的加入量最好为大于活性氧化铝或其前身物重量的20%。
CN1206037A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以Ⅷ族和/或ⅥB族金属元素为活性组分,负载在一种大孔径氧化铝载体上。该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是在拟薄水铝石混捏过程中,加入了颗粒大小为30微米的炭黑粉作为物理扩孔剂和可与拟薄水铝石或氧化铝发生化学作用的含磷、硅或硼化合物的化学扩孔剂,混合物混捏成可塑体,挤条成型,干燥、焙烧制得载体,再以喷淋浸渍方式将活性组分负载到载体上,经干燥、焙烧制得催化剂。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制备大孔氧化铝载体和/或加氢脱金属催化剂过程中通常使用物理扩孔剂和化学扩孔剂来提高载体的孔径,扩孔剂的加入确实能使氧化铝载体大孔含量增加。但由于物理扩孔剂的加入对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活性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中的碳含量呈梯度分布,催化剂外部活性组分与载体作用相对较强,内部活性组分与载体作用相对较弱,活性组分容易完全硫化,该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金属活性和活性稳定性。
本发明的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拟薄水铝石与去离子水混合打浆,向上述浆液中加入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混合酸溶液,控制浆液的pH值为2-5,进行加热回流处理,然后向上述浆液中加入尿素进行水热处理,水热处理后的的浆液经洗涤、干燥,得到处理后拟薄水铝石;
(2)将高温处理后的粘土与处理后的拟薄水铝石混捏成型,成型物经干燥、低温焙烧,然后用碱溶液浸泡焙烧后的物料并密封热处理,处理后物料经洗涤、干燥和焙烧,制得氧化铝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25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