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沼液养殖螺旋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28466.6 | 申请日: | 2016-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9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迪;张明;林茂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迪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5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养殖 螺旋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沼液养殖螺旋藻的方法,属于螺旋藻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螺旋藻属于蓝藻门,颤藻科的一种光能自养型生物,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又称蓝细菌。经研究表明,螺旋藻中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十分合理,其中8种必须氨基酸的含量接近FAO推荐的标准,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最优秀的营养最全面、最均衡的纯天然蛋白质食品源。由于螺旋藻的细胞壁是由多糖组成,易于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达68%,同时螺旋藻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免疫、抗病毒、降低血糖、降胆固醇等功效。
但螺旋在的天然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国内外普遍通过人工养殖螺旋藻。螺旋藻的生长需要氮、磷、钾外,并且需要在pH值小于11的碱性环境中生长,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光照又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螺旋藻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空气污染、水的硬度较高、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营养液以及添加工业染色剂等因素影响,使得螺旋藻含铅、汞等重金属量超标,长期服用螺旋藻的同时,重金属也在体内积存,无法达到保健的目的。
目前传统的螺旋藻均采用淡水养殖或海水养殖,称为淡水螺旋藻或海水螺旋藻,这两种养殖方式,基本采用露天式养殖,利用天然湖泊或修建大型养殖池进行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单位产量较低,容易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这样的工厂化养殖,养殖出来的螺旋藻再经过工业化的加工才能成为人们可食用的食品,在养殖和加工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营养成份的损失或带入杂质,从而降低了螺旋藻的质量及营养功能。
因此,探寻一种无化学物质残留以及重金属超标问题,且可保证安全性以及高产率的螺旋藻养殖方法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螺旋藻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得螺旋藻含铅、汞等重金属量超标、化学物质残留,长期服用螺旋藻的同时,重金属也在体内积存,无法达到保健的目的,且产品安全性差、产率低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在蓄水池四周搭建薄膜搭棚,覆盖蓄水池后,在蓄水池上方安装不锈钢筛网,并将凹凸棒土粉末以及土壤混合物铺设在不锈钢筛网上,利用阳光照射,使得薄膜保温,养殖液不断蒸腾对螺旋藻提供水分和养料,从而实现利用沼液养殖螺旋藻的方法。该方法独特新颖,养殖简易,无需特殊设备,不仅整个养殖过程无污染,从根本解决了螺旋藻的重金属超标以及化学物质残留问题,而且多层筛网养殖提高了养殖效率,使得螺旋藻的产率达到95%以上,可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建一个长8~10m,宽4~6m,深0.2~0.4m的蓄水池,沿着蓄水池四条边搭建一个高2~2.5m的薄膜大棚,将蓄水池完全覆盖住,并用质量浓度为10%的石灰水对挖建的蓄水池进行消毒处理,备用;
(2)从禽畜养殖场的沼液储存池中收集18~20t沼液,按比例向每升沼液中加入10~20mg聚丙烯酰胺和40~50mg聚合氯化铝,搅拌30~40min后静置沉淀过夜,再取上清液加水稀释直至检测其氨氮浓度为80~90mg/L,并向稀释后的上清液中加入小苏打调节其pH至8~9,得到养殖液;
(3)将上述得到的养殖液通入备用消毒后的蓄水池中,再按比例向每升养殖液中加入3~5mg氯化钠、100~200mg无水硫酸钙、50~60mg乙二胺四乙酸和30~40mg硫酸镁,曝气混合均匀;
(4)在蓄水池正上方安装5~8张可拆卸的200目不锈钢筛网,其中筛网面积为池面面积的4/5,相邻两张筛网之间的距离为20~30cm;
(5)将凹凸棒土粉碎成粒径为1~3mm的小颗粒,分别用浓度为0.5mol/L盐酸和0.3mol/L氢氧化钠浸泡10~12h,浸泡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与其等体积的土壤混合后均匀的铺设在上述筛网上,铺设厚度为8~10mm;
(6)铺设完成后将筛网拆下连同土壤凹凸棒土一起浸入蓄水池中将其润湿,按接种量为10%将螺旋藻种接种到筛网上,将筛网重新安装,开始培养的3~5天内每隔10~12h需将筛网重新润湿一次,5天后即可利用阳光照射,薄膜保温而使池中的养殖液不断蒸腾对螺旋藻提供水分和养料,待螺旋藻成熟后收集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迪,未经吴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84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