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聚磷酸盐肥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00175.6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范素民;梅亮贤;冯军强;张凌云;廖威;任光耀;吴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顿海舟;李唐明 |
地址: | 5504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盐 肥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肥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聚磷酸盐肥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尚未有生产聚合率大于11%的多聚合度聚磷酸盐的颗粒复合肥的产品,化学工 业出版社出版,荆宏健主编《冷冻法硝酸磷肥生产技术》介绍了当浓度在工作98%以上时, 温度在150度以上,料浆粘度增加,同时会产生难于清洗的结垢。天脊集团硝酸磷肥运行 了三十年中,总结了高温时,料浆浓度在98%以上时,粘度大,蒸发器一周要要清洗一次, 否则无法生产。另外,中国专利申请CN102718588A公开的方法中必须在氨与磷酸情况存在 下才能生产,存在原材料适应范围较窄,反应工艺流程长,生产控制复杂,成本高,对环 境有污染的缺点,并且该发明使用硫酸和硝酸均具有腐蚀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另外, 中国专利申请CN101595078A公开的方法中,实施例中将10%纯净的硝酸铵与90%磷酸一铵 充分混合,在190℃下熔融,将熔融物在200℃下保持2小时,生成多磷酸盐,该专利公开 的方法对各步骤的条件要求较严格,耗能高,蒸发时若蒸发条件控制不好,则会使含水量 太高而导致生成聚磷酸盐步骤的缩合反应无法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含聚磷酸盐肥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含聚磷酸盐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磷肥与氮肥一起加入到聚合槽中,在170-250℃发生缩合生成聚磷酸盐,缩合时 间为0.5-1.5小时。
(2)从聚合槽出来的料浆直接造粒,或与钾肥混合后造粒;
(3)造粒后的物料经过冷却、筛分后包装得到肥料。
优选,氮肥和磷肥的重量比为:氮肥:磷肥=0.5-3:1-6。
优选,所述磷肥为磷酸、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所述氮肥为硝酸铵、尿素、硫铵、硝铵磷复肥、硝酸磷肥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氮肥为硝酸盐类与磷肥加入到聚合槽,在190-230℃发生缩合生成聚磷酸盐。
所述聚合槽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多个可以是串联、并联或串联与并联共存。主要是根 据肥料的聚磷酸盐中磷含量占总磷含量的要求而定,占比越高,所需聚合时间要延长,则 相应增加其聚合槽的数量。
所述聚合槽的结构为U形槽体、盘管和溢流管三部分组成。
优选在200-220℃发生缩合生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四聚磷酸盐为主的聚磷酸盐。
优选的,所述聚磷酸盐均为水溶性聚磷酸盐。
步聚(3)所述肥料中聚磷酸盐中磷的含量占总磷含量在10-70%重量。
优选的,上述造粒工艺为高塔工艺、转鼓工艺、挤压工艺或双轴造粒工艺。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优化工艺流程。CN102718588A、CN101595078A的工艺流程均是要从原料最初端 氨、酸开始,流程长,工艺复杂,出现生产不稳定性及事故率大大增加,同时投资较大。
(2)将聚磷酸盐合成的位置、设备改变,不仅降低耗能和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稳 定性,提高了产品质量。
(3)扩大了制备含聚磷酸盐肥料工艺的原材料选择范围。现有技术均采用氨酸反应后 中和蒸发浓缩环节产生聚磷酸盐的方法,局限于氨与磷酸反应生成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的 磷酸盐。而本发明采用了在造粒前增加一个聚合环节,通过加热磷酸盐,在聚合槽中产生 聚磷酸盐,原材料的选择扩大到了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 二氢镁等,使得最终产品扩大到了氮磷肥,如硝铵磷肥、硝酸磷肥。
(4)扩大了应用范围。在各种复肥生产工艺中,只要在造粒前增加一个聚合步骤,磷 肥在聚合槽聚合生成聚磷酸盐,进入造粒步骤,直接或与其它原料混合造粒,可以生产出 含有聚磷酸盐的不同种类的复合肥。通过研究发现,氮肥对产生聚磷酸盐有一定缩合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工艺路线图;
图2为本发明技术路线图;
图3为高塔工艺生产聚磷酸盐复合肥流程图;
图4为转鼓工艺生产聚磷酸盐复合肥流程图;
图5为挤压工艺生产聚磷酸盐复合肥流程图;
图6为双轴造粒工艺生产聚磷酸盐复合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0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