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硒化铅量子点‑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6411.5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36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杜飞鹏;李晶晶;谢岁岁;张云飞;吴艳光;蒋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9/04 | 分类号: | C01B19/04;C01B32/18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张秋燕,崔友明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硒化铅 量子 石墨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硒化铅量子点--石墨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硒化铅量子点负载在石墨烯表面,量子点在石墨烯的两个表面均匀分布,硒化铅量子点尺寸为2-30nm,石墨烯的层数为1~5层,石墨烯的长和宽均在500nm~2.0μm范围内,其中石墨烯和硒化铅量子点的质量比为X,0<X≤1;
所述硒化铅量子点--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将可溶性铅盐加入到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至pH为9-10,得到氧化石墨烯-铅离子络合物溶液;
2)在氮气保护下制备硒的前驱体溶液;
3)在氮气保护下,按照Se粉与Pb(NO3)2的物质的量比为(1-10):1,将步骤2)所得硒的前驱体溶液加入到步骤1)所得氧化石墨烯-铅离子络合物溶液中,然后于20-180℃回流反应1-24h,反应完成后分离出黑色固体;
4)将步骤3)所得黑色固体加入水中,超声分散均匀后加入还原剂,并加碱调整pH至12-13,然后在搅拌条件下于40~100℃回流反应2~24h后,分离出所得固体产物,即为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
2.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可溶性铅盐加入到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至pH为9-10,得到氧化石墨烯-铅离子络合物溶液;
2)在氮气保护下制备硒的前驱体溶液;
3)在氮气保护下,按照Se粉与Pb(NO3)2的物质的量比为(1-10):1,将步骤2)所得硒的前驱体溶液加入到步骤1)所得氧化石墨烯-铅离子络合物溶液中,然后于20-180℃回流反应1-24h,反应完成后分离出黑色固体;
4)将步骤3)所得黑色固体加入水中,超声分散均匀后加入还原剂,并加碱调整pH至12-13,然后在搅拌条件下于40~100℃回流反应2~24h后,分离出所得固体产物,即为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
3.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可溶性铅盐加入到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至pH为9-10,得到氧化石墨烯-铅离子络合物溶液;
2)在氮气保护下制备硒的前驱体溶液;
3)在氮气保护下,按照Se粉与Pb(NO3)2的物质的量比为(1-10):1,将步骤2)所得硒的前驱体溶液加入到步骤1)所得氧化石墨烯-铅离子络合物溶液中,然后于20-180℃回流反应1-24h,反应完成后分离出黑色固体;
4)将步骤3)所得黑色固体加入水中,并加入表面活性剂,超声分散均匀后加入还原剂,在搅拌条件下于40~100℃回流反应2~24h后,分离出所得固体产物,即为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溶液浓度为0.2~20mg/ml。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可溶性铅盐与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10):1。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铅盐为硝酸铅、硫酸铅、醋酸铅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氮气保护下,按照Se粉与NaHB4的质量比为1:(1-5),将Se粉加入到NaHB4水溶液中,使Se粉完全溶解,其中NaHB4水溶液的浓度为0~21mol/L。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硒化铅量子点负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聚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一种;所述还原剂为硼氢化钠、乙二胺或水合肼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641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