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硝剂以及使用该脱硝剂对烟气进行净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65086.2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孙若浩;李守顺;孙刚;王兵;李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若浩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1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硝剂 以及 使用 烟气 进行 净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烟气气相脱硝的脱硝剂,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烟气气 相净化脱硝的高效气溶胶型复合脱硝剂,属于烟气净化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燃 烧产生的烟气中所含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空气造成了 严重污染。
有关NOx的控制方法有分为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三种。燃烧中脱硝 技术被称为低NOx燃烧技术,燃烧后脱硝技术被称为烟气脱硝技术。烟气脱 硝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SNCR)以及SCR与SNCR混合脱硝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SCR)是指在催化剂的 作用下,以NH3作为还原型脱硝剂,“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NOx反应并生 成无毒无污染的N2和H2O。其原理首先由Engelhard公司发现并于1957年申 请专利,后来日本在该国环保政策的驱动下,成功研制出了现今被广泛使用 V2O5/TiO2催化剂,并分别在1977年和1979年在燃油和燃煤锅炉上成功投入商 业运用。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可以使还原反应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NH3与NO 化学计量比为1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高达80~90%的NOx脱除率。目前,世界 上采用采用较多的技术,但SCR技术由于其昂贵的催化剂及寿命问题造成了 投资过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SNCR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的脱硝技术。是将氨水或三聚氰氨异氰酸酯等 氨基物质作为脱硝剂,在一定的条件下与烟气混合,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 下将NOx还原成为无毒的N2和H2O。按还原剂的不同,SNCR分为三种不同 的反应机理:ThermalDeNOx(氨)机理,RAPRENOx(异氰酸)机理,和 NOxOUT(三聚氰氨异氰酸酯)机理。而传统的SNCR法运行温度范围为 850-1150℃,一般是在炉膛中喷入还原剂,由于喷入点空间大、温度不均匀, 难以与烟气充分混合,SNCR技术的脱硝效率在30%~50%之间,单独使用 SNCR技术的脱硝效率不高,多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例如SCR联合SNCR脱 硝技术。
目前,SCR烟气脱硝技术存在系统结构较复杂,占地大,投资高,易造 成NOx氧化,降低发电效率和影响除尘,催化剂寿命短并且有毒存在二次污 染、难适应不同的煤种等问题,低NOx燃烧技术和SNCR技术的脱硝效率在 30%~50%之间,难于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因此,开发一种经济高效、 设备简单、运行成本低的烟气脱硝净化技术是当今烟气脱硝净化领域的研究 热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烟气气相脱硝的脱硝剂,通过将固体粉末状的复合 脱硝剂经气体分散装置生成气溶胶后,注入脱硝反应区域,在气相条件反应, 达到去除烟气中NOx的目的,脱硝效率达到95%以上。该技术脱硝设备体积 紧凑,运行操作简单,成本低于现有的工艺方法,经济优势明显,克服了现 有同时脱硝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大、运行维护费用高、脱硝效率低的问题,同 时脱硝剂储运安全、使用方便,适应性好,不受燃料和锅炉结构影响,可用 于各种锅炉以及工业窑炉的烟气净化处理。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针对现有脱硝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烟气气相脱硝的气溶胶 型复合脱硝剂,实现燃烧烟气净化去除NOx,以克服现有脱硝技术存在的建 设投资大、运行维护费用高、脱硝剂储运危险、脱硝效率低等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烟气气相脱硝的脱硝剂,所述脱硝剂选自 组分A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和组分B中的一种或二种任意比的组合;
组分A包括:三聚氰胺一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二酰胺
组分B包括:过氧化碳酰氨、过碳酸钠。
所述脱硝剂与待处理烟气中NOx反应量的摩尔比为(0.1~2)∶1。
所述脱硝剂与待处理烟气中NOx反应量的摩尔比为(0.5~1.2)∶1。
所述脱硝剂为固体颗粒,粒径为20~1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若浩,未经孙若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50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灰石浆液输送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替代膜筒的吸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