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及去除黄铜件热处理氧化色或氧化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4946.0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03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朝琳;戴晓亮;梅长春;崔彧菁;蔡英楠;苏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15006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去除 黄铜 热处理 氧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表面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预防及去除黄铜件热处理氧化色或氧化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铜零件加工后为消除冷变形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完工前进行热处理。由于热处理前原材料表面存在污染物以及人工操作和周转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热处理后有较严重的氧化色、指纹印记固化在零件表面难以去除,严重影响零件外观及胶接质量,无法达到用户要求。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在去应力热处理后进行表面处理工序是:下料成形——三氯乙烯除油——去应力热处理——有机溶剂除油——碱除油——去离子水洗——酸洗。
为去除黄铜零件热处理所产生的氧化色,通常在热处理后增加除油、酸洗工序,对零件表面进行处理,但事实证明,采用该方法难以去除高温固化在零件表面的氧化皮及氧化色。几年来,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将目光停留在对黄铜件热处理后的后处理工序(除油、酸洗)的跟踪与调整上,但是仍未能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预防及去除黄铜件热处理氧化色或氧化皮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1).下料成形
2).三氯乙烯除油
三氯乙烯
赤芍体积比1.5%~3%
除油温度87℃~91℃
PH6~11
无水
以小于4m/min的速度把零件浸入三氯乙烯蒸汽区中,零件至少要两次在三氯乙烯热蒸汽区用热蒸汽冲洗法来除油,除油后零件上不得有溶剂滞留;
3).有机溶剂除油
在室温下,用脱脂棉或无尘布蘸取丙酮或三氯乙烷有机溶剂,对零件表面进行擦拭除油,而后装挂零件浸入碱除油溶液中除油;
4).碱除油
碳酸钠 35g/l~45g/l
磷酸钠 17g/l~23g/l
硅酸钠 1ml/l
N。631 10ml/l
去离子水
温度:55℃~65℃
持续时间:18min~20min
5).水洗
去离子水,水洗时间≥2min;
6).酸洗
硫酸 250g/l~300g/l
铬酐 45g/l~55g/l
温度:55℃~65℃
时间:≥2min
7).钝化
重铬酸钠 100g/l~150g/l
硫酸 4g/l~6g/l
氯化钠 5g/l~18g/l
温度:10℃~35℃
时间:2min~5min
8).流动冷水洗
自来水
温度:12℃~35℃
时间:≥2min
9).稳定处理
自来水
温度:40℃~60℃
持续时间:10s~20s
10).干燥
持续时间:20min~30min
温度:80℃~100℃
11).去应力热处理
温度:250℃~280℃
持续时间:1h~2h
冷却方式:自然冷却
12).去钝化膜
铬酐80g/l~140g/l
硫酸3g/l~6g/l
温度:10℃~40℃
时间:3s~15s。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在去应力热处理中增加过渡性防护层,在热处理前采用钝化的方法使零件表面形成致密的钝化膜,用以防范热处理及零件工序间周转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在热处理后将被污染的钝化膜去除,使零件呈现光亮的黄铜基体本色。
在黄铜去应力热处理过程中增加较为致密的钝化层作为过渡性防护层,在去应力热处理后将其退除的方法,将污染控制在防护层上,使基体金属不接触污染。使用这种方法后,可在零件表面获得黄铜金属本色和光泽。
具体实施方式
在去应力热处理前增加对零件进行钝化处理,即:有机溶剂除油——碱除油——水洗——腐蚀——钝化——水洗——稳定处理——干燥,在去应力热处理后增加去钝化膜工序,将钝化膜退除至露出光亮的黄铜基体。即黄铜件加工工艺流程调整为:
下料成形——三氯乙烯除油——有机溶剂除油——碱除油——去离子水洗——腐蚀——钝化——流动冷水洗——稳定处理——干燥——去应力热处理——除钝化膜
1.下料成形
2.三氯乙烯除油
三氯乙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49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