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砼面板坝渗漏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方案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1128.9 | 申请日: | 2016-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6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曼;刘浩吾;陈江;王琛;唐天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板 渗漏 监测 分布式 光纤 传感 技术 方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砼面板堆石坝周边缝-垂直缝和面板破损区渗漏监测的分布式光 纤传感技术型式及系统,能够实现对砼面板坝工程渗漏的大范围实时在线遥测。
背景技术
众知,国内外面板堆石坝溃坝和重大事故的首要祸根在于集中渗漏。最高的面板 坝溃坝即我国沟后面板坝,就是由渗漏所致。三板溪、株树桥等面板坝的严重漏水事故,导 致放空水库进行修复。周边缝-垂直缝漏水和面板损坏区漏水事故,隐蔽性强、时空随机性 高。常规的点式监测设备对其早期征兆的监测无能为力,经常成为安全监测的空白区。
故近年国内外都关注研发光纤传感监测。基于温度示踪方式,通过光纤监测由集 中渗漏造成的温度分布异常,包括梯度法和加热法,以识别渗漏出现并定位。毛里求斯 Midlands沥青砼面板坝高30m,在面板与地基砼防渗墙连接处,铺设长2850m光纤,电热温升 值约为2.5℃[1]。国内,2001年首次将加热法拉曼型光纤测渗传感DTS用于广东长调面板坝 周边缝渗漏监测[2]。湖北水布垭面板坝周边缝渗漏监测,采用了加热法准分布式FBG(光纤 布拉格光栅)系统[3]。
在面板坝领域里,上述长调面板坝光纤加热后,温升多为2~5℃,而有6处温升为 1.6~2℃,依此判定为渗漏点。但事实上,同次测量中,邻近点的温度上下跳动4℃以上者,达 20处以上。这表明:DTS光解调仪-光电复合缆构成的加热法光纤测渗系统的总体性能的缺 陷,集中体现在其SNR(系统信噪比)偏低,对渗漏的识别缺乏可靠性、可信性。简言之,问题 是:1)电热能量偏小,无渗漏温升仅约2~5℃的量级;2)拉曼光纤传感的光学解调仪不完全 适用于高坝的小局部温度突变-精度要求高的场合。其解调仪的温度测量精度为±1℃,特 别是拉曼散射光强很弱(比瑞利散射小1000倍),这限制了它的空间分辨率为米级(0.5- 1m),这对于渗漏降温这种陡谷分布的观测特别不利,在分辨率范围内温度效应会平均化、 增大误差。
光纤传感系统的测温精度“本质上由系统的信噪比决定”[3],当SNR低时,温度异常 这一人们要捕捉的信号“极易被观测误差所掩盖”[4]。关于大坝监测误差与监测参量的相对 关系,最相近的相关规定是:国家电力行业标准DL/T5178—2003《砼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针对变形监测的规定为“要测定出大坝一般变形规律,监测值的误差应远小于变形量”。国 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变形观测组提出“监测值的误差型小于变形量的1/10~1/20。”据 此,则加热法渗漏监测的温度误差应小于渗漏生成的温升异常(背境温升与渗漏区温升之 差)的1/10~1/20。简言之,温升异常需比测温误差高1个数量级。
水布垭面板坝周边缝渗漏监测釆用加热法准分布式FBG(光纤布拉格光栅)系统, 施工期加热温升平均5℃[5]。但文献[6]报导的蓄水后加热溫升为5.3℃~22.3℃、平均11.3 ℃,由监测得出的结论竟是低温升点为“地下湿度大”。须知,该坝的监测项目是“周边缝渗 漏”,而“地下湿度”并非大坝安全监测项目。综合表明,加热FBG测周边缝漏水迄今尚未得到 合理可靠的成果。
主要文献:[1]M.Auflegeratel.砼面板堆石坝的分布式纤维光学温度监控.现 代堆石坝-2009,中国昆明,2009,pp569-573.[2]秦一涛等.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在 长调水电站的应用实践,大坝与安全,2004年1期pp45-48.[3]张在宣等.分布式光纤拉曼光 子温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中国激光,2010年11期pp2749-2761.[4]魏德荣等.电力行业标 准DJ/T5078-200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介绍.大坝与安全,2003年6期[5]季凡 等.水布垭大坝安全监测设计与新仪器应用.人民长江,2007年7期.[4]祝宁华等.光纤光 学前沿.科学出版社.[6]TAOJunetal.Applicationonseepagemonitoringby multi-pointopticalfibergratingtemperaturemeasurementsystem,SecondInt. SymposiumonInformationSci.&Eng.2009IEEEDOI10.1109/ISISE.2009.112。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11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