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的安全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1408.1 | 申请日: | 201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6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侯瑞琴;万全;欧阳晓平;马文;刘士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G05B19/048 | 分类号: | G05B19/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杨树芬 |
地址: | 10002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临界 氧化 装置 安全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监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超临界水氧化装 置的安全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后,在国内外环保领域 引起了一个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美国难降解废弃物处理中有相当的应用,中国 也有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军事废物处理中。
超临界水氧化与其它水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将难降解的有机 污染物在很短时间内彻底氧化成CO2、N2和水等无毒小分子物质,因而没有二 次污染物,符合全封闭的处理要求,由于反应过程为均相反应、停留时间短, 所以反应器体积小,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该技术在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所列 的六大领域之一“能源与环境”中被定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环境友好型有机废 物处理技术。
超临界水氧化属于高温高压反应过程,其核心反应器属于高压容器范畴, 其运行过程的安全防护和控制是使用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根据压力容器设计标准规范要求,高压容器设计中有工作压力、设计压力、 最高工作压力等概念之区别,一般最高工作压力高于工作压力,通过设计的合 理取值保护了反应器,同时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一道防护措施。
想要实现上述系统的安全运行,除了对压力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反应系 统的温度,尾气的排放等方面也应进行安全监控,而现有技术中,没有针对上 述系统在上述各方面的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空白,特提出 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的安全监控系统,该系 统有利于避免反应过程中产生爆炸,以提高装置运行过程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的安全监控系统,所述氧化装置包括储液箱, 与所述储液箱通过泵连接的预热器,与所述预热器管道连接的反应器,与所述 反应器管道连接的氧化剂供给装置,与所述预热器管道连接的冷却器和与所述 冷却器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在泵和预热器之间设有安全阀,在冷却器和气液分 离器之间设有背压阀,预热器设有第一加热器;反应器设有第二加热器;
所述安全监控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单元,用于对所述氧化装置的温度、压力和尾气排量数据进行实 时采集;
数据比对单元,用于将实时采集得到的温度、压力和尾气排量数据与预设 阈值进行比较;若进行比较的实测值高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一 触发信号;若进行比较的实测值低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 二触发信号;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触发信号或第二触发信号,发出第一控制信号或 第二控制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尾气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发信号包括第一温度触发信号、第一压力触发信号 和第一尾气排放触发信号;所述第二触发信号包括第二温度触发信号和第二压 力触发信号;
所述比较单元包括:
将实时采集得到的温度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进行比较的实测值高 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一温度触发信号,若进行比较的实测值低 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二温度触发信号的温度比较模块;
将实时采集得到的压力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进行比较的实测值高 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一压力触发信号,若进行比较的实测值低 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压力触发信号的压力比较模块; 和
将实时采集得到的尾气排放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进行比较的实测 值高于预设阈值,则发出与其相对应的第一尾气排放触发信号的尾气比较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发信号包括第一温度触发信号、第一压力触发信号 和第一尾气排放触发信号;所述第二触发信号包括第二温度触发信号和第二压 力触发信号;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温度控制信号、第一压力控制信号和第一尾气 排放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括第二温度控制信号和第二压力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基于第一温度触发信号或第二温度触发信号,发出第一温度控制信号或第 二温度控制信号的温度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14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工过程安全监控系统
- 下一篇:家庭智能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