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火龙果蚜虫病的化合物及应用其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8192.3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6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罗会;赵德刚;裴晓红;马玉华;王晓宇;金吉林;彭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9/72 | 分类号: | C07D239/72;A01N43/54;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2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龙果 蚜虫 颗粒剂 悬乳剂 防治 缓释颗粒剂 可溶性液剂 水分散粒剂 有机化合物 粉粒剂 可湿性 水乳剂 微乳剂 种衣剂 控释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火龙果蚜虫病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合物,其可制备成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悬乳剂、种衣剂、可湿性粉粒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乳剂,或直接使用的颗粒剂等剂型.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火龙果蚜虫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化合物及其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火龙果蚜虫病的化合物及其组合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昆虫和有关病害会损害农作物。对作物的损害不利地影响该作物的产量。
已知损害作物的一种所述病害是蚜虫。存在许多类型的蚜虫病害,其中一种蚜虫是已知损害大豆植物的亚洲大豆蚜。大豆蚜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损害。摄食损害的症状是植株矮化,叶子黄化和起皱,和减少的荚数目。产量损失与特定作物阶段的蚜虫密度和作物条件有关。当蚜虫群体在开花开始之后增加时产量损失风险最大并且在结荚和种子充实期间达到峰值。
大豆蚜也能够传播大豆病毒比如大豆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然而,喷雾杀昆虫剂来防治病毒侵染不是完全有效的,原因是在蚜虫爆发峰值期间施用无法充分穿透作物叶幕。在喷雾下存在的蚜虫会被灭除,但在其死亡之前能够传播病毒。大田会快速地再度被有翅蚜虫占据,从而病毒传播能够继续下去。播种不含病毒的种子并且防治病害媒介比如亚洲大豆蚜是预防大豆病毒病害的最佳方式。
在农业中,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ET)是经济损失由于病害压力超过防治病害成本的阈值。在大豆中,蚜虫ET一般认为是250蚜虫每株植物。
一般通过施用叶面农药防治大豆蚜群体。普通叶面农药选择一般包括拟除虫菊酯,S-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有机磷酸酯类如毒死蜱。这些是在大豆上用于大豆蚜防治的两类杀昆虫剂。
对于各种病害情况,叶面施用一般必须优化喷雾器规格比如水体积,喷嘴类型(微滴尺寸)和压力。例如,适于许多杀真菌剂和杀昆虫剂施用的中等至细微的微滴尺寸并不适于需要较大微滴尺寸以避免除草剂偏流(drift)的除草剂施用。
更新近地,通过杀昆虫种子处理剂防治大豆蚜群体。一般地,种子处理剂能够保护生长中的幼苗免于种子和土壤传播的病原体和昆虫病害,以及早期叶面疾病和昆虫侵袭。与土壤或叶面施用相比,种子处理剂能够以很低用量的活性成分(a.i.)防治病原体和昆虫。因为活性成分集中于种子周围区域和侵袭生长中的幼苗的那些病原体和昆虫,所以种子处理剂提供生物学、环境和经济益处。
杀昆虫种子处理剂随病害和制备情况而变化。新烟碱类和氟虫腈已被用来处理种子以预防昆虫病害带来的作物损害。新烟碱类比如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和啶虫脒已用作种子处理剂。
已培育大豆种子本身以表达减少大豆蚜病害所导致的损害的植物特征。针对亚洲大豆蚜的大豆基因抗性已在各种抗性来源中有所发现,例如,PI 71506,Dowling(Rag1或PI548663),Jackson(PI548657),PI243540(Rag2或Rag Ohio),PI200538(Rag Illinois,之前为WO2008/067043描述的Rag2),PI567541B,PI567598B,PI567543C,和PI567597C。蚜属甘氨酸抗性基因(RAG)的实例描述于美国专利申请号11/158,307(Hill等人),WO 2008/067043(Hill等人),和WO 2006/125065(Wang等人),通过援引将其内容并入本文。
蚜虫是火龙果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聚集于膨大期的火龙果花和果实上,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汁液为害,严重时使花和果实畸形,影响果实正常发育,易感染病害。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招引蚂蚁来为害。为了解几种药剂对为害火龙果的蚜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81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