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锌复合氧化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8052.6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2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苏发兵;张煜;纪永军;李晶;刘合之;王光娜;朱永霞;谭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秦皇岛中科兆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0 | 分类号: | B01J23/80;B01J35/10;B01J35/08;C07F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潇潇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氧化物 制备 方法 用途 | ||
1.一种铜锌复合氧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铜锌复合氧化物的形貌为多孔纳米片组装而成的微球,所述纳米片的组分包括ZnO和CuO,ZnO在CuO中均匀分散,其中,ZnO质量百分含量为1%~20%,CuO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0%~9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锌复合氧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的粒径大小为1~2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锌复合氧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片的厚度为20~8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锌复合氧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为多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铜锌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含有铜离子和锌离子的溶液与碱性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液;
(2)将混合液进行水热反应,之后,将水热反应的产物固液分离,得到固相物;
(3)将固相物洗涤,干燥,煅烧,得到所述铜锌复合氧化物;
其中,步骤(1)所述的碱性溶液为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铵溶液、碳酸钠溶液或碳酸钾溶液中任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含有铜离子和锌离子的溶液中铜离子与锌离子的摩尔比为(5~20):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含有铜离子和锌离子的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为0.08~0.25mol/L。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含有铜离子和锌离子的溶液通过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锌盐溶于溶剂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铜盐为硝酸铜、氯化铜或醋酸铜中的任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锌盐为硝酸锌、氯化锌或醋酸锌中的任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水和/或乙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体积比为0:1~1:1的乙醇和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体积比为0.1:1~0.5:1的乙醇和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体积比为0.2:1的乙醇和水。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碱性溶液的浓度为0.1~2mol/L。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碱性溶液与所述含有铜离子和锌离子的溶液的体积比为1:6~2:1。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混合在10~35℃条件下进行。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混合的方式为搅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的时间为0.5~4h。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水热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00~180℃。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水热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2~24h。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水热反应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反应釜的容积为100~1000mL。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反应釜的内衬为聚四氟乙烯。
2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水热反应的产物先冷却再进行固液分离。
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干燥的温度为60~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秦皇岛中科兆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秦皇岛中科兆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805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