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陀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6458.0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7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田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72 | 分类号: | G01C19/7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23101 | 代理人: | 吴振刚 |
地址: |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干涉 光纤 环形 谐振腔 陀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陀螺,包括电压信号源、激光器、隔离器、偏振控制器、第一光纤耦合器、光纤环、第二光纤耦合器、连导光纤、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的光纤环、两个耦合器和连导光纤组成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输出光谱包含一个高透过率模式和两个低透过率模式,由高透过率模式的透过率可确定旋转速度大小,同时通过比较两个低透过率模式的透过率大小可分辨旋转速度方向。本发明不包含相位调制器件,系统噪声低,与传统的干涉式光纤陀螺相比,传感精度提升数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陀螺的技术领域,具体说就是一种基于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陀螺。
背景技术
1976年,美国Utah大学的V. Vali和R. W. Shorthill成功研制了第一个光纤陀螺,光纤陀螺一问世就以其结构简单、启动快、寿命长、功耗低、体积小等优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迅速地发展。干涉式光纤陀螺通常采用数百米或上千米的光纤环,通过探测光纤环中两相向传输光波的干涉光强,获得旋转角速度。目前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包含相位调制器件,通过在相位调制器件上加载电压信号对光信号进行相位调制,才能分辨旋转速度方向,这种分辨旋转速度方向的方式增加了传感系统的复杂性、引入了相应的噪声,降低了传感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干涉式光纤陀螺必须对光信号进行相位调制才能分辨旋转速度方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陀螺,不包含相位调制器件,不对光信号进行相位调制就能分辨旋转速度方向。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陀螺,包括电压信号源、激光器、隔离器、偏振控制器、第一光纤耦合器、光纤环、第二光纤耦合器、连导光纤、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系统;电压信号源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激光器的调制信号输入端,激光器的光输出端连接隔离器的光输入端,隔离器的光输出端连接偏振控制器的光输入端,偏振控制器的光输出端连接第一光纤耦合器的光输入端,探测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处理系统的信号输入端,信号处理系统产生陀螺输出信号,所述的光纤环连接第一光纤耦合器的第一光输入输出端、第二光输入输出端和第二光纤耦合器的第一光输入输出端、第二光输入输出端,第一光纤耦合器的第三光输入输出端连接连导光纤的第一光输入输出端,连导光纤的第二光输入输出端连接第二光纤耦合器的第三光输入输出端,第二光纤耦合器的光输出端连接探测器的光输入端,第二光纤耦合器输出的光信号包含一个高透过率模式和两个低透过率模式,由高透过率模式的透过率确定旋转速度大小,通过比较两个低透过率模式的透过率大小确定旋转速度方向;第一光纤耦合器的耦合比与第二光纤耦合器的耦合比不同。
本发明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1、如上所述的第一光纤耦合器与第二光纤耦合器均是2×2光纤耦合器。
2、如上所述的电压信号源输出信号为三角波电压信号,此三角波电压信号加载到激光器的调制信号输入端,用来调谐激光器输出光的频率。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为:不包含相位调制器件,系统噪声低,与传统的干涉式光纤陀螺相比,传感精度提升数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信号处理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
实施例1
结合图1-2所示,一种基于自干涉光纤环形谐振腔的光纤陀螺,包括电压信号源1、激光器2、隔离器3、偏振控制器4、第一光纤耦合器5、光纤环6、第二光纤耦合器7、连导光纤8、探测器9和信号处理系统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6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