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绿假单胞菌重组蛋白Vac33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7615.1 | 申请日: | 2016-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2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顾江;章金勇;邹全明;赵莉群;杨茜;杨峰;彭六生;吴翼;王逸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C12N15/70;A61K39/104;A61P31/04;G01N33/569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绿 假单胞菌 重组 蛋白 vac33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组蛋白,所述重组蛋白由铜绿假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组件蛋白(PcrV)的片段通过连接肽(Linker)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脂蛋白(OprI)的片段融合而成,所述重组蛋白具有通式:PcrV片段‑(Linker)n‑OprI片段;其中,所述连接肽(Linker)序列选自GGGGS、GGSGG、YAPVDV中的一个,优选为GGGGS;n为1、2、3或4,优选为1。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重组蛋白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利用本发明的重组蛋白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可激发机体产生高滴度IgG抗体,可用于诊断试剂、预防或治疗性药物的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绿假单胞菌重组蛋白Vac33(PcrV-OprI),本发明进一步涉及该重组蛋白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俗称绿脓杆菌,为非发酵菌中的假单胞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人皮肤、肠道、呼吸道中,在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中也普遍存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该菌已成为ICU病房、烧伤、战创伤感染,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分离率最高的病原菌之一。PA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如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等,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肺炎甚至败血症等全身感染,全身感染死亡率超过20%。
此外,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等原因,PA的耐药问题逐渐突出,出现了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且耐药性PA的分离率逐年上升。中国CHINET2005--2012年连续监测资料显示,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略呈下降趋势。如亚胺培南的年度耐药率分别为31.0%、42.8%、35.8%、30.5%、30.5%、30.8%、29.1%和29.1%,对美罗培南的年度耐药率分别为32.0%、34.1%、28.5%、24.5%、25.2%、25.8%、25.0%和27.1%,但其中泛耐药(PDR-PA)菌株数量显著增多,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1.8%和1.5%(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年1月37卷1期)。由于PA在临床上的高感染率和耐药率的不断攀升,寻找新的“非抗生素疗法”迫在眉睫,从免疫学角度入手,研制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最为理想的选择。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病原体的致病因子或其突变体的基因克隆至的蛋白表达载体,重组子在工程菌内进行大规模表达,经过纯化后制备成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该疫苗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有点,已成为疫苗研发的重要方向。研发基因工程疫苗 的关键是筛选到良好的保护性抗原分子。
铜绿假单胞菌的III型分泌系统是由20多个蛋白质组成的注射器样的大复合物,能够将一些毒力因子(如ExoU、ExoS、ExoY、ExoT等)及其它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引起宿主细胞损伤从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PcrV是铜绿假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它能够形成同源多聚体,组装成分泌系统运输毒力因子和效应蛋白的“管道”,是铜绿假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的关键组件(Teiji S.等,Critical Care2014)。鉴于PcrV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中的重要作用,该蛋白已成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性抗体针对的重要靶标。抗PcrV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都能够抑制III型分泌系统的分泌,保护机体受到铜绿假单胞菌的入侵(Sawa,T.等.Nat Med 1999,Milla,C.E.等PediatrPulmonol 2014,Frank,D.W.等J Infect Dis 2002,Baer,M.等Infect Immun 2009。同样PcrV也是重要的候选疫苗分子,但由于其本身能够形成同源多聚体等原因,目前还未见有可溶性重组表达该蛋白单体的报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76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