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4400.2 | 申请日: | 2016-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02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朱正球;詹桉;徐梦龙;杨刚;常圣;刘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5 | 代理人: | 鲍文娟,金凯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前挡电 车前 乘客 转运 工装 | ||
1.一种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铅垂方向平行布置的活动转臂(1)与固定转臂(2),所述的活动转臂(1)与固定转臂(2)通过转臂总成形成刚性连接,所述的活动转臂(1)固定在门体上,所述的固定转臂(2)固定在车身骨架上,活动转臂(1)与固定转臂(2)的中心孔距与前乘客门转臂总成的角度一致,所述的活动转臂(1)为矩形管,活动转臂(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矩形管内腔相配合的门支架销轴套(3),所述的门支架销轴套(3)内设有与门支架销轴套(3)相配合的门支架销轴(4),所述的门支架销轴套(3)上还设有限制门支架销轴(4)转动的六角螺栓(5),所述的活动转臂(1)分别通过上下方向对称设置的上支架(6)与下支架(7)与门体相固定,所述的上支架(6)为L型的折弯板,上支架(6)位于水平方向的板面(61)与门支架销轴(4)通过弹簧垫圈(44)、平垫圈(45)和螺母(46)相连,上支架(6)位于垂直方向的板面(62)与门体通过螺栓相连,所述的门支架销轴套(3)包括与活动转臂(1)内腔相配合的第一方台(31)以及与第一方台(31)相连且与活动转臂(1)端部相定位的第二方台(32),所述的门支架销轴套(3)内部设有与门支架销轴(4)相配合的第一通孔(33),所述的第二方台(32)侧部设有与六角螺栓(5)相配合的螺栓孔(34),所述的螺栓孔(34)垂直于第一通孔(33)设置且与第一通孔(3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转臂(2)为矩形管,固定转臂(2)的下端设有与矩形管内腔相配合的转轴底圈(8),固定转臂(2)的上端设有转轴顶圈(9),所述的转轴底圈(8)与转轴顶圈(9)与固定转臂(2)焊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转臂(2)分别通过上下方向设置的螺纹顶针(10)及底座板(11)与车身骨架相连,所述的螺纹顶针(10)设置在转轴顶圈(9)内,所述的底座板(11)为L型的折弯板,底座板(11)位于水平方向的板面(111)与转轴底圈(8)通过开口销(86)、平垫圈(87)相固定,底座板(11)位于垂直方向的板面(112)与车身骨架相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臂总成包括呈上下方向水平布置的上连接臂(12)与下连接臂(13),上连接臂(12)与下连接臂(13)之间设有垂直连接两者的立柱(14),所述上连接臂(12)的两端分别与活动转臂(1)及固定转臂(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支架销轴(4)包括与第一通孔(33)相配合的第一轴段(41)、与第一轴段(41)相连且与门支架销轴套(3)端部相定位的第二轴段(42)以及与第二轴段(42)相连且与上支架(6)相固定的第三轴段(43),其中第一轴段(41)的中部直径小、两端直径大,所述的六角螺栓(5)与第一轴段(41)的中部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顶圈(9)包括与固定转臂(2)内腔相配合的第三方台(91)以及与第三方台(91)相连且与固定转臂(2)端部相定位的第四方台(92),所述的转轴顶圈(9)内部设有与螺纹顶针(10)相配合的第二通孔(93),所述的转轴底圈(8)包括与固定转臂(2)内腔相配合的第五方台(81)、与第五方台(81)相连且与固定转臂(2)端部相定位的第六方台(82)以及与第六方台(82)相连且与底座板(11)相固定的第七方台(83),所述的转轴底圈(8)内部设有第三通孔(84),所述的第五方台(81)上设有贯穿第五方台(81)且与第三通孔(84)相垂直的开口销孔(85),所述的开口销孔(85)与开口销(86)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前挡电车前乘客门转运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连接臂(12)由第一连接臂(121)与第二连接臂(122)拼焊而成,第一连接臂(121)与第二连接臂(122)之间形成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440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