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植入式的人造视网膜陶瓷封装体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9417.0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天准;杨汉高;乔威;袁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375 | 分类号: | A61N1/375;C04B41/8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入 人造 视网膜 陶瓷封装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植入式的人造视网膜陶瓷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1)提供具有至少一个通孔的陶瓷基板;(2)将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导电浆料填充到所述通孔中,并将导电浆料与所述陶瓷基板共同进行烧结处理;(3)在步骤(2)烧结后的暴露在通孔外的导电浆料的上下表面形成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导电焊接盘;(4)在陶瓷基板上设置具有生物兼容性的金属环;金属环包围位于陶瓷基板同一侧的所有导电焊接盘;(5)在金属环上设置具有生物兼容性的金属盖,形成容纳电路板的密闭空间。本方法所制造的封装体气密性高,避免封装体内不兼容的物质渗透至体液中对人体造成伤害,生物兼容性好,制造过程难度较低,更容易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植入式的人造视网膜陶瓷封装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视觉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70%以上的外界信息需要通过视觉来传达。全球约有1000万人因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丧失而失明,但其中大多数光感受细胞受损的病人,其余的视觉通路依然是完好的。目前针对这类致盲疾病,临床上尚无方法治疗。为了挽救这类特殊的病人,我们采用与临床上十分成功的人工耳蜗相似的原理,利用人造视网膜,以功能修复的方式恢复病人的部分视觉功能,成为一种极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近十多年来,通过模拟视网膜光感受细胞功能,设计和研制一种人造视网膜假体,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人造视网膜是一类基于植入式视网膜电刺激的有源三类医疗植入物,用于为光感受器细胞受损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或老年性黄斑病变患者重建部分视觉。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相机摄取图像进行处理,用无线传输方式将信号传送至植入人眼内封装体中的IC芯片处理信号,最后产生与图像对应的电信号传输至电极完成电刺激。
人造视网膜的分为体外设备和体内设备两大组件。体内植入设备主要由电极、封装和集成三块构成。其中封装技术,其作用是对芯片和引线等内部结构提供支持和保护,使之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腐蚀破坏;封装体的气密性和生物兼容性直接影响植入式医疗器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整个项目植入式的关键部分。
国外现有的陶瓷封装体制造方法如下:
1.在Al2O3纯度≥99%高纯氧化铝生瓷片上钻盲孔;
2.向孔中插入铂丝;
3.加热陶瓷与铂丝至1600℃左右烧结,然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目的是使陶瓷收缩压紧铂丝形成一个密封区域。
但是,此烧结方法难度较大,烧结后很难保证所有的铂丝都被压紧,即很难满足气密性的要求。如果气密性不足,人体眼内的体液与封装体内没有生物兼容性的芯片环境可能会相互渗透扩散,封装体内不兼容的物质会渗透至体液中对人体造成伤害。
此外,此烧结方法还需持续向烧结炉中通入氢气还原,容易发生爆炸,危险性较高,需专业的设备与专业人员才能操作,所有很难将此烧结方法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可植入式的人造视网膜陶瓷封装体的制造方法,能够保证气密性高,避免封装体内不兼容的物质渗透至体液中对人体造成伤害,生物兼容性好,制造过程难度较低,更容易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植入式的人造视网膜陶瓷封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具有至少一个通孔的陶瓷基板;
(2)将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导电浆料填充到所述通孔中,并将所述导电浆料与所述陶瓷基板共同进行烧结处理;
(3)在步骤(2)烧结后的暴露在所述通孔外的导电浆料的上下表面形成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导电焊接盘;
(4)在所述陶瓷基板上设置具有生物兼容性的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包围位于所述陶瓷基板同一侧的所有导电焊接盘;
(5)在所述金属环上设置具有生物兼容性的金属盖,形成容纳电路板的密闭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94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