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纺尼龙切片原料共融方法及其共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7829.0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31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光;沈红燕;丁光军;周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聚合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16 | 分类号: | C08G69/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尼龙 切片 原料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高速纺尼龙切片原料共融方法,片状已内酰胺、粉状已内酰胺和液态已内酰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分料、步骤二熔融、步骤三混合、步骤四化验分析、步骤五存储使用,并通过机架和熔融锅的共融装置进行共融;本发明的优点:将片状已内酰胺、粉状已内酰胺和液态已内酰胺通过步骤一分料、步骤二熔融、步骤三混合、步骤四化验分析、步骤五存储使用的共融方法制成的高速纺尼龙切片,制成的高速纺尼龙切片具有以下质量指标:高猛酸钾吸收值<2,挥发性碱<0.3,290nm吸光度<0.03,酸度<0.05或碱度<0.1,可以满足化学纤维和塑料制品业的需求,实用性能好,且生产方法中的生产工艺简单,能降低生产的已内酰胺内的杂质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纺尼龙切片原料共融方法及其共融装置。
背景技术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成聚酰胺切片(通常叫尼龙-6切片,或锦纶-6切片),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现有的己内酰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有机杂质的存在导致生产后的己内酰胺具有不稳定性,这些杂质的存在会对聚合反应的速率和后阶段聚合反应产生强烈影响,容易影响纤维的强度、耐热性和染色效果,现有一种原料不能满足高品质切片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高速纺尼龙切片原料共融方法及其共融装置,解决现有己内酰胺中存在有机杂质导致对不稳定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高速纺尼龙切片原料共融方法,包括片状已内酰胺、粉状已内酰胺和液态已内酰胺,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每天的生产用量将片状已内酰胺、粉状已内酰胺和液态已内酰胺均匀的分成若干个投料批次;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的片状已内酰胺、粉状已内酰胺的投料批次投入熔融锅中熔融成液体已内酰胺,熔融锅内的温度为80~90℃,且熔融锅内通入氮气,熔融时间不小于2h;
步骤三:将步骤一中的液态已内酰胺加入步骤二中的熔融锅内中进行混合,且混合时间不小于4h;
步骤四:对步骤三中混合好的混合液体已内酰胺取样进行化验分析,分析数值指标为:高锰酸钾吸收值<2,挥发性碱<0.3,290nm吸光度<0.03,酸度< 0.05或碱度<0.1;
步骤五:通过打料泵将步骤四中检验合格的混合液已内酰胺打到已内酰胺储蓄罐内供聚合连续使用。
优选的,步骤二中加入的片状已内酰胺和粉状已内酰胺的质量比为4:1~ 3:2,能实现良好的熔融,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来调节片状已内酰胺和粉状已内酰胺的质量比,实用性能好。
优选的,步骤三中加入的液态已内酰胺与步骤二中熔融成液体已内酰胺的质量比为1:2~3:4,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来调节片状已内酰胺和粉状已内酰胺的质量比,实用性能好。
优选的,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液体已内酰胺通过循环泵熔融而成,熔融效果好,使用效果好,结构简单。
优选的,片状已内酰胺的厚度为4~5mm,粉状已内酰胺的粒径为250~300 目,熔融效果好,使用效果好。
共融装置,包括机架和熔融锅,熔融锅固定连接在机架上,在熔融锅上方的机架上设有放料筒,放料筒内设有竖直隔板,竖直隔板将放料筒分隔成大小可调的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片状已内酰胺设置在第一凹腔内,粉状已内酰胺设置在第二凹腔内,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底端均设有放料管,机架上还设有用于放置液态已内酰胺的液体储罐,液体储罐与熔融锅相连,在熔融锅下方的机架上设有存储已内酰胺的存储罐,存储罐与熔融锅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打料泵。
优选的,液体储罐与熔融锅通过输料管相连,输料管上设有液体泵,液体泵上设置有流量计,能实现对液态已内酰胺的定量加入,实用性能好,能根据不同的产品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聚合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聚合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78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