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缆孔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7356.4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0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徐元潮;李钦奉;唐文献;李金泰;吴文乐;刘志强;邱小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21/10 | 分类号: | B63B21/10;B63B2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缆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导缆孔领域。
背景技术
导缆孔又称“舷墙缆孔”。是嵌在舷墙上或固定在甲板上,用于限制缆绳导出位置的闭式孔状导缆器,为一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铸件。广泛应用于船舶及海洋工程的系泊,是船舶及海洋工程必备设备。
传统导缆孔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结构体积较大,材料成本大,含有加强筋,增加加工成本,力学性能较差。第二,导缆孔与缆绳之间的摩檫力较大,缆绳容易受损,使用寿命较短。第三,常规的减小摩擦装置中的滚子只有一个旋转自由度,适用工况能力较差,且无法润滑。
故,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体积较小、无加强筋、力学性能好的导缆孔,而且该导缆孔中含有减小导缆孔与缆绳摩擦的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导缆孔,包括内层壳、收容内层壳的外层壳,所述外层壳设有前壁、后壁及两个侧壁,同时设有贯穿前壁和后壁的开孔;所述两个侧壁具有内表面及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及外表面的形状均为仿鹅蛋外形曲线形状,所述内层壳紧贴覆盖在所述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钢珠凹槽,且每个钢珠凹槽中设有钢珠,所述内层壳上设有供所述钢珠部分露出至开孔内的若干开口,所述钢珠定位在钢珠凹槽及内层壳之间并可在钢珠凹槽中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这种导缆孔由内、外双层壳组成,两层壳的曲线采取蛋形曲线,取消传统的加强筋,利用最少材料即可获得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可以使导缆孔的受力能力更好,可以在相同材料情况下,承担更大的力。同时,本专利对传统的导缆孔进行了改进,增添减小摩擦装置,避免了缆绳和导缆孔的直接接触,减少导缆孔和缆绳之间的摩擦,从而达到延长缆绳使用寿命的目的,而且减小摩擦装置中的钢珠滚子有三个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可以更好的适应工况。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壳中还设有用以润滑钢珠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单位油路区域;每个单位油路区域中心设有用于进润滑油的黄油嘴,润滑油从黄油嘴处至各个钢珠滚子处距离路线相同。从而对减小摩擦装置进行润滑,保证钢珠滚子的旋转正常,保证减小摩擦装置正常工作,每个单位油路区域都有密封垫,防止润滑油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导缆孔主视图;
图2为导缆孔俯视图;
图3为导缆孔左视图;
图4为单位油路区域图;
图5为局部B向剖视图;
图6为局部C向剖视图;
图7为外层壳两部分装配示意图;
图8为内外双层壳截面图;
图9为鹅蛋仿生曲线图。
其中,附图中:1为外层壳;2为内层壳;3为钢珠;4为黄油嘴;5为油路;6为密封垫;7为螺钉;8为螺钉;9为连接板;10为螺栓;11为螺母;12为聚油凹槽;13为钢珠凹槽;14为前壁;15为后壁;16为侧壁;161为外表面;162为内表面;17为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导缆孔,包括内层壳2、收容内层壳2的外层壳1。所述外层壳1设有前壁14、后壁15及两个侧壁16,同时设有贯穿前壁14和后壁15的开孔17。所述两个侧壁16具有内表面162及外表面161,所述内表面162及外表面161的形状均为仿鹅蛋外形曲线形状,所述内层壳2紧贴覆盖在所述侧壁的内表面162上;所述侧壁13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钢珠凹槽13,且每个钢珠凹槽13中设有钢珠3,所述内层壳2上设有供所述钢珠部分露出至开孔内的若干开口,从而钢珠3有部分延伸入开孔17中与缆绳转动摩擦接触。所述内层壳2中还设有用以润滑钢珠的润滑油路5,所述润滑油路5包括单位油路区域;每个单位油路区域中心设有用于进润滑油的黄油嘴4,润滑油从黄油嘴4处至各个钢珠滚子3处距离路线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73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