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无线摄像头控制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61635.1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4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耀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18 | 分类号: | H04N7/18;H04W76/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16005 广东省惠州市东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无线 摄像头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辅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摄像头控制方法及 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已成为广泛普及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目前 车载娱乐系统(以下简称车机)已成为大部分汽车的标准配置,而倒车影像功 能也已成为大多数车车机具备的功能,其实现原理是通过安装在车辆尾部的摄 像头在倒车时获取车辆后方的图像,在车机上进行显示,防止在倒车的时候碰 到行人或者障碍物,保证倒车的安全性。目前的倒车影像系统大多是采用有线 信号连接的方式,即摄像头的图像需要通过视频线输入到车机系统,布线较为 麻烦,将视频线从车尾布置到车头,往往需要专业人员使用专业的工具才能完 成,线材成本及安装成本较高,安装过程复杂。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无线车 载倒车影像系统已经越来越普及,大大简化了安装步骤,提高了用户体验。但 是,目前无线车载倒车影像系统大多采用Wi-Fi模块与车机配对连接,从Wi-Fi 启动到与车机配对建立连接,耗时比传统的有线倒车影像系统长很多,常常达 到无法忍受的程度。但若让Wi-Fi模块与车机一直保持配对连接状态,则Wi-Fi 模块功耗较高,也容易导致Wi-Fi模块的元件快速老化,减少了使用寿命。因此, 现有的无线车载倒车影像系统技术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无线摄像头控制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 缺陷,实现无线车载倒车影像系统在倒车时极低的延时,大幅提高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无线摄像头控制方法,包括:
S10.监测与手持终端之间的距离,当所述距离小于预设阈值Dt时,产生车 载系统开机信号;
S20.车载系统接受所述开机信号,进行开机,保持显示屏关闭;
S40.车载系统控制无线倒车摄像头模块上电,并完成配对连接;
S50.车载系统检测到ACC信号时,开启显示屏,检测到倒车信号时,将显 示屏的视频输入通道切换至无线倒车摄像头,显示倒车图像。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S30.车载系统检测到驾驶车门开启信号后,进入下一步;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50之后还包括:
S60.车载系统未检测到倒车信号,且车速大于预设阈值Vdt时,关闭所述车 载系统与无线倒车摄像头模块的连接及所述无线倒车摄像头模块的电源;
S70.车载系统检测到车速在预设时间Tr内的速度低于阈值Vrt且持续降低, 减速加速度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Ar,则返回步骤S40。
具体地,所述Dt=1~20m;
具体地,所述Vdt=50km/h;
具体地,所述Tr=3s,Vrt=20~50km/h,Ar=3~5m/s2。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无线摄像头控制装置,包括车载系统、无线 倒车摄像头模块、手持终端模块;
所述车载系统包括开机模块、ACC检测模块、倒车信号检测模块、状态控 制模块、显示电源模块、通道切换模块、显示模块、第二无线模块、预进入判 断模块;
所述开机模块,用于接受开机信号,使车载系统开机;
所述ACC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汽车ACC信号是否有效;
所述倒车信号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倒车信号是否有效;
所述状态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车载系统与无线摄像头的配对连接;
所述显示电源模块,用于给显示屏供电;
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用于切换输出到显示屏的视频通道;
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倒车图像;
所述第二无线模块,用于与无线摄像头配对连接;
所述预进入判断模块包括第一短距离无线模块、距离计算模块,所述第一 短距离无线模块,用于与手持终端建立连接;所述距离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与 手持终端的距离;
所述无线倒车摄像头模块包括第一无线模块、图像获取模块、摄像头电源 模块;
所述第一无线模块,用于与车载系统配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16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