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硫化钼晶体管的闪烁体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7643.9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6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苏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金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T1/202 | 分类号: | G01T1/202;H01L3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二硫化钼 晶体管 闪烁 探测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硫化钼晶体管的闪烁体探测器,所述闪烁体探测器包括一导电硅基底,所述导电硅基底背表面设有栅电极,正表面设有栅绝缘层,所述栅绝缘层上设有单层二硫化钼,所述单层二硫化钼两端设有源电极和漏电极,所述源电极和漏电极连接栅绝缘层;所述单层二硫化钼上设有闪烁体,所述闪烁体位于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所述闪烁体外包覆有保护层。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二硫化钼晶体管的闪烁体探测器为光电晶体管并作为闪烁体探测器的光电转换器件,在单层二硫化钼上直接沉积闪烁体作为高能粒子接收体,具有灵敏度高,响度速度快,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的辐射探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基于二硫化钼晶体管的闪烁体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辐射探测技术在X射线探测、CT、核医学放射性核素成像、环境辐射监测、高能射线探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闪烁体探测器系统是探测放射性物质射线剂量、能谱、计数率等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其在特殊核材料检测、放射性物质检测、低剂量环境检测、射线能谱测量等领域,由于其探测效率高、测量灵敏度高、能谱响应广等特点,使它成为这些领域的首选技术。
传统闪烁探测器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光电转换器件。当光照射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时,光阴极向真空中激发出光电子,这些电子被外电场(或磁场)加速,聚焦于第一次极,这些冲击次极的电子能使次极释放更多的电子聚焦于第二次极。依此类推,经过十次以上倍增,光电子的放大倍数可达到108~1010。最后把放大后的电子用阳极收集作为信号输出。因为采用了二次发射倍增系统,采用光电倍增管的闪烁探测器具有检测灵敏度高、信噪比高和线性度好的特点,但由于光电倍增管为基于外光电效应和二次电子发射效应的电子真空器件,长时间使用易老化且制造成本极高。
此外,硅光电二极管也常被采用作为闪烁探测器的光电转转换器件。硅光电二极管一般为PIN结构,本征区吸收区吸收荧光后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反向偏压的作用下,载流子被收集形成电流信号。采用硅光电二极管的闪烁探测器具有成本低、易形成大面积阵列的优势,但由于PIN光电二极管转换效率低下,导致闪烁体探测器灵敏度低,信噪比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晶体管的闪烁体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采用单层二硫化钼为光电晶体管并作为闪烁体探测器的光电转换器件,在单层二硫化钼上直接沉积闪烁体作为高能粒子接收体,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特点,且成本低,且所得的闪烁体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度速度快。
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二硫化钼晶体管的闪烁体探测器的制作方法,所述闪烁体探测器包括一导电硅基底,所述导电硅基底背表面设有栅电极,正表面设有栅绝缘层,所述栅绝缘层上设有单层二硫化钼,所述单层二硫化钼两端设有源电极和漏电极,所述源电极和漏电极连接栅绝缘层;所述单层二硫化钼上设有闪烁体,所述闪烁体位于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所述闪烁体外包覆有保护层;其制作方法包括如下:
1)提供一硅基底,正表面热氧化形成一定厚度的SiO2层作为栅绝缘层,背表面蒸镀形成栅电极;
2)在栅绝缘层上转移单层二硫化钼,利用光刻技术在单层二硫化钼两端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的图案化,并蒸镀沉积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
3)在单层二硫化钼上形成闪烁体,在闪烁体外蒸镀形成保护层,即得到基于二硫化钼的闪烁体探测器。
优选的,所述导电硅基底为N型硅基底,其厚度为200nm-300nm。
优选的,所述作为绝缘层的SiO2层的厚度为60-120nm。
优选的,所述栅电极采用电子束蒸发设备蒸镀形成的,其材料为Cu、Au、Ti、Al或者Ag中的至少一种,厚度为30-100nm。
优选的,所述单层二硫化钼采用PMMA法转移至栅绝缘层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金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金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76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