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头及其切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5440.8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7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仇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及其 切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头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镜头及切割该镜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来的电子产品产业持续地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许多电子产品皆面临挑战,需要更高的良率和品质以符合制造上的需求,同时产品的目标也朝向更小与更薄的产品模组迈进,从而增添行业竞争力。这对于电子产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镜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镜头一般都是通过如下步骤切割:
步骤一,固定镜头;
步骤二,贴UV(Ultraviolet Rays)胶膜;
步骤三,切粒。
上述切割步骤中的步骤一是用蜡或UV(Ultraviolet Rays)热剥离胶水或双组份UV(Ultraviolet Rays)热剥离胶水或柔性胶膜固定镜头,而步骤三中切粒时使用一次切穿的方式进行加工,由于切粒轮刀顶端容易磨损,为了保证切割精度需要切进蜡或UV(Ultraviolet Rays)热剥离胶水或柔性胶膜0.3毫米左右,但由于蜡、胶水材质及柔性胶膜与玻璃差别较大,切割时切割马达电流会大幅上升,玻璃轮刀会大幅增加额外的负载,容易崩刀和残胶,且切割效率低,在刀具磨损时还容易出现产品底部圆角现象。另外,为了去除蜡或UV(Ultraviolet Rays)热剥离胶水,需要批量使用药液清洗,这会造成局部污染、镜头混乱及编号不好追踪的问题,需要人工清洗检查,不利于自动化批量生产。可见,相关技术中的镜头切割方法不仅工序要求严格,而且生产成本高,产品的良率低。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镜头的切割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以避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镜头及其切割方法,通过在镜头本体任意一最外侧的玻璃晶圆远离粘结层一侧的表面贴设柔性树脂垫片,从而形成镜头,并通过双面切割的方式切割所述镜头,不仅有效解决了生产工序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及产品良率低的问题,而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镜头,包括镜头本体,所述镜头本体包括n层玻璃晶圆和n-1层设有通孔的粘结层,相邻两层所述玻璃晶圆之间夹设一层所述粘结层,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镜头还包括柔性树脂垫片,所述柔性树脂垫片贴设于所述镜头本体任意一最外侧的所述玻璃晶圆远离所述粘结层一侧的表面。
在本发明提供的镜头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玻璃晶圆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透镜面,其中,所述镜头本体最外侧的所述玻璃晶圆的所述透镜面为透镜凸面。
在本发明提供的镜头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树脂垫片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垫片通孔,所述垫片通孔一一对应收容所述透镜凸面。
在本发明提供的镜头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树脂垫片为黑色的环氧树脂垫片或黑色的BT树脂垫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镜头的切割方法,所述切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叠设:提供镜头本体和柔性树脂垫片,并将所述柔性树脂垫片贴设于所述镜头本体任意一最外侧的玻璃晶圆远离粘结层一侧的表面,从而形成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镜头,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柔性树脂垫片远离所述玻璃晶圆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所述镜头的另一相对表面;
镜头半切前固定:提供真空吸盘,并利用所述真空吸盘吸附所述第二表面;
镜头半切:提供轮刀切割装置,并利用所述轮刀切割装置切割所述柔性树脂垫片;
镜头转面全切前固定:利用所述真空吸盘吸附所述第一表面;
贴UV膜:提供UV膜,并将所述UV膜贴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镜头转面全切:利用所述轮刀切割装置切割所述镜头本体。
在本发明提供的切割方法一较佳实施例中,在所述镜头半切步骤中,所述轮刀切割装置的切割深度为所述柔性树脂垫片的厚度。
在本发明提供的切割方法一较佳实施例中,在所述镜头转面全切步骤中,所述轮刀切割装置的切割深度大于镜头边缘的厚度小于等于镜头的厚度。
在本发明提供的切割方法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UV膜的厚度为0.09-0.3毫米。
在本发明提供的切割方法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轮刀切割装置的轮刀磨削圆角半径的允许值为0.15毫米。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发明提供的镜头及其切割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54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纯植物三高中药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竹叶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