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盐析效应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5837.9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7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东;马骞;金显杭;杨叶;于天然;涂巍巍;任钟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剂 高粘度 盐析效应 解吸 两相 新型吸收剂 环境保护领域 气体分离技术 胺类吸收剂 解吸单元 解吸过程 温度压力 循环吸收 有机溶剂 处理量 低能耗 水互溶 蒸发量 吸收 能耗 应用 | ||
一种基于盐析效应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属于气体分离技术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包括将待分离的CO2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吸收解吸,具体如下:向高粘度胺类吸收剂中加入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新型吸收剂;新型吸收剂与待分离的CO2反应,由于盐析效应形成液‑液两相或液‑固两相,两相分别是CO2负载的富相和CO2负载的贫相;仅CO2负载的富相进行解吸,得到CO2;将解吸后的吸收剂与CO2负载的贫相混合进行循环吸收。该方法在吸收过程中降低吸收剂粘度,在解吸过程中提高吸收剂的浓度,减少解吸单元的处理量,降低水的蒸发量和升温的能耗,进而实现高粘度吸收剂低能耗分离CO2。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分离技术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盐析效应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引人瞩目的环境问题。大气中的CO2气体含量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人类受气候变暖的威胁,控制和削减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最根本的途径。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 技术是控制和削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途径。而在CCS技术中,捕集成本占整个操作成本的80%,再生能耗约占整个捕集过程能耗的1/2-2/3以上,因此低能耗再生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实现CCS技术的关键所在。
CO2的再生过程一般在100℃以上进行,它的能耗主要包括三部分:(1)解吸化学反应所需要的反应热,CO2的解吸反应为吸热反应,这是解吸过程必须提供的能量;(2)吸收剂升温至解吸温度所需要的显热;(3)吸收剂挥发所带走的热量,在CO2再生过程中,吸收剂会有一定的挥发损失,尤其是吸收剂中水的蒸发量较大,而水的蒸发会带走大量的热,带来很大的热量损失。由于胺类吸收剂吸收CO2本质是化学反应过程,提高胺类吸收剂浓度一方面可降低吸收剂中的水含量,减少再生过程中水蒸发的能耗,另一方面可使单位体积吸收剂的容量加大,用量减少,此外还可降低吸收剂的热容,进而降低升温显热。但吸收剂浓度增大造成吸收剂粘度加大,进而影响吸收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实现高粘度吸收剂在CO2分离过程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可通过改进吸收解吸设备,改变气液两相接触方式,强化传质。专利(CN103182241A)提出一种新的高粘度吸收液分离CO2的工艺,该工艺为气体通过平直通道垂直板规整填料塔与高粘度吸收剂接触完成吸收;专利(CN103191692A)提出一种适应粘性吸收剂的有壁与无壁液膜交替的规整填料,显著提高高粘度吸收剂的传质性能;专利(欧洲专利0053881,美国专利4283255)发明超重力吸收解吸设备。其次,可通过向高粘度吸收剂中添加水或特定活化剂控制吸收剂粘度在可应用范围。专利(CN103736382A)采用向纯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中添加水或N-甲基环己胺控制吸收剂粘度,达到在吸收过程降低吸收剂粘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发一种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意义重大。为实现高粘度吸收剂低能耗分离CO2,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盐析效应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盐析效应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该方法在吸收过程中降低吸收剂粘度,在解吸过程中提高吸收剂浓度,减少解吸单元的处理量,降低水的蒸发量和升温的能耗,进而实现高粘度吸收剂低能耗分离CO2。
一种基于盐析效应应用高粘度吸收剂分离CO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58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