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光光度计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33740.4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7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何磊;张力金;汤卫东;王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3/02 | 分类号: | G01J3/02;G01J3/10;G01N21/31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李茜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光 光度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质定性定量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光光度计。
背景技术
分光光度计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的科学仪器,广泛应用 于糖、核酸、酶或者蛋白等样品的快速定量检测。其利用微量液体的张力 牵引形成光通路,并通过对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 该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其所以只需要很微量的待检样品即可以获得 准确的检测数据,从而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使用比色皿进行检测,极具创 新性和实用性。
对于分光光度计来说,光程长度的变化以及光源的光强大小都会影响 到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准确性。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利用分光光度计 对不同待检样品进行测定时,需要在一个标准光程长度下进行以实现与标 准样品的比对。而在实际应用时,经过多次取样后,分光光度计上下测量 平台之间的距离会由于上测量平台的不断打开和闭合以及调节杆的长期使 用磨损而产生微量变化,此时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需要重新调节上、下测 量平台之间的距离,由于上下测量平台之间的距离很小,利用手动技术进 行微量调节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精确度完全没有保障,所 以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另一方面,对于分光光度计光源强度的调节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 通过对光源本身的发光强度进行调节,如对控制光源的电压进行调节或者 在输出端加上可变光栏;若采用对控制电压进行调节的方式,虽然其操作 简单,但是对光源的发光光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采用在光源输出端 加设可变光栏的方式,其不会影响光源的发光光谱,但是由于该调节方式 需要调整光栏上光栏片组之间的缝隙距离,而该缝隙间距本身就很小,所 以要想精确控制其间距就对操作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种光源强度 调节方法则是采用多个光源进行叠加,这种方法通过使用透镜,将两束光 或者多束光进行叠加以达到增大光强的目的,但是由于涉及到多个光源以 及透镜,如何对多个光源进行调节则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 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分光光度计需要 手动调节上下测量平台距离导致实验结果准确度不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 种能够自动调节上下测量平台距离的分光光度计。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多光源调节的 分光光度计的光源调节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分光光度计,包括:上测量平台和 下测量平台,所述上测量平台与所述下测量平台上设有相对设置的投射光 纤座与接收光纤座,所述投射光纤座以及所述接收光纤座之间用于容纳待 检样品,所述投射光纤座内设有光源装置,所述接收光纤座通过光纤连接 检测单元;用于调节所述上测量平台与所述下测量平台之间距离的调节杆, 所述调节杆连接有驱动装置,并受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而上下移动来直接或 间接地推抵所述上测量平台或所述下测量平台;以及位于所述上测量平台 和/或所述下测量平台上的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反馈所在位置处所 述上测量平台与所述下测量平台之间的距离信号至控制单元,所述投射光 纤座与所述接收光纤座之间的光程为预设初始值时,测距传感器反馈标准 距离至控制单元;当光程变化时,测距传感器反馈控制信号至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调节杆移动来调节所述投射光纤座与所 述接收光纤座之间的光程至预设初始值。
上述分光光度计中,所述测距传感器为红外测距传感器或激光测距传 感器,其设置于所述上测量平台与所述下测量平台中的其中一侧上,且其 发射面相对所述上测量平台与所述下测量平台中的另一侧上。
上述分光光度计中,所述上测量平台和所述下测量平台上成型有互相 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上下相距 5-25mm,所述测距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
上述分光光度计中,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光线方向垂直设置的第一光源和 第二光源,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之间的可反射式透镜, 所述可反射式透镜分别与所述第一光源以及所述第二光源的入射光线呈 45°角,且所述可反射式透镜相对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面为透射面,所述 可反射式透镜相对所述第二光源的一侧面为反射面,所述第一光源经过所 述可反射式透镜透射后的出射光与所述第二光源经过所述可反射式透镜反 射后的出射光重合形成投射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37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取色笔
- 下一篇:融合弱反射光栅的双脉冲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