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17218.7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4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严继康;滕媛;甘国友;闫方存;李文琳;杜景红;谈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12 | 分类号: | H05B3/12;H05B3/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挡风玻璃 热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银粉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且对于其他贵金属粉末来说价格便宜,所以被广泛的用作导电浆料的导电相。含铅玻璃具有低温烧结性能和较好的粘结性能,含铅银浆是集合了化工、电子、冶金等一身的电子功能材料,但由于铅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所以以无铅玻璃粉制备的银浆是必然趋势。
汽车后挡风玻璃上的加热线用于除霜雾,已成为汽车必不可少的装置之一。为达到快速除霜的目的,一般使用电导率高、附着力≥80N的银浆作为加热线。它是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将银浆印刷到玻璃表面,玻璃经钢化后,银浆烧结到玻璃表面,由于其具有一定电阻,通电后可以发热用以消除玻璃表面的霜雾。但由于加热线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易受环境影响而老化。加热线耐酸性的强弱是影响其耐擦洗、抗老化、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制备出耐酸性能好、电性能及附着力高的加热线银浆是极其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所述银浆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各原料及质量百分比为:银粉:60-80%;无铅玻璃粉:2%-10%;高分子树脂:0.5%-2%;有机添加剂:1.5%-4%;有机溶剂:16%-25%。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有机添加剂为增塑剂、防沉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其中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防沉剂为聚酰胺蜡,偶联剂为KH-570,表面活性剂为卵磷脂。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有机溶剂为松油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高分子树脂、有机添加剂和有机溶剂在50-60℃的水浴锅中加热5-30min,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后冷却,得到有机载体。
(2)将混合均匀的银粉、无铅玻璃粉和有机载体混合,搅拌均匀,用三辊研磨机轧制3~5次直到浆料细度均匀即得到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银粉为片状银粉和球形银粉,其中,片状银粉与球形银粉的质量分数比为0:1~9:1。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球形银粉的粒径为1.5~5.4μm,片状银粉的粒径为7~11μm。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球形银粉的振实密度为1.0~3.02g/cm3,松装密度为0.8~1.68g/cm3;片状银粉的振实密度为1.4~2.3g/cm3,松装密度为0.8~1.7g/cm3。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无铅玻璃粉为Na-Ca系玻璃粉,粒径为1.46~6.79μm。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高分子树脂为纤维素酯类中的乙基纤维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制备的银浆所采用的是Na-Ca系无铅玻璃粉,为低熔点非析晶型玻璃粉,软化温度为546℃,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且能保证银浆性能。
(2)本发明制备的银浆烧结后,方阻6.59~8mΩ/□,附着力≥80N。
(3)本发明制备的银浆有良好粘度系数,具有较好的网版印刷性。
(4)本发明制备的银浆空洞率低,较高的耐酸性,烧结后银浆膜层的附着力强,加热温度低,是一种能与玻璃钢化工艺较好匹配的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用于汽车后挡风玻璃,有很好的除雾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各原料及质量百分比为:
银粉70%,其中,片状银粉和球形银粉的质量比为7:3;Na-Ca系无铅玻璃粉5%;乙基纤维素1%;有机添加剂4%;松油醇20%。
其中,有机添加剂为增塑剂、防沉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防沉剂为聚酰胺蜡浆,偶联剂为KH-570,表面活性剂为卵磷脂,增塑剂、防沉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2:1:2:1。
本实施例所述汽车后挡风玻璃加热线银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乙基纤维素、有机添加剂和有机溶剂在50-60℃的水浴锅中加热5-30min,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后冷却,得到有机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72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谐振电路和电磁加热装置
- 下一篇: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沼气池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