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承压环稳定性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2935.0 | 申请日: | 2016-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3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左建平;于鑫;王军;史月;谢浩;郭贺;张凤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井 巷道 围岩 承压环 稳定性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井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承压环稳定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深井软岩巷道主要支护技术有:锚网喷支护系列技术、型钢支架支护系列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护系列技术和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技术等。但在深井软岩巷道支护实践中,支护结构体常常不能承受住围岩动压作用的影响,软岩巷道变形严重甚至破坏。另外,部分支护技术成本相对较高、工人劳动强度较大,支护施工速度较慢。
U型钢支架支护一般可提供0.2~0.4MPa的支护反力,钢管混凝土支架一般可提供0.8~1.2MPa的支护反力。其支护反力仍不能满足深井软岩巷道的支护需求。同时可缩性较差。在动压作用影响下,如受工作面推进的影响,支护结构体难以维护软岩巷道的整体稳定性,导致巷道大范围严重变形和破坏,影响井下正常生产,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护效果好的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承压环稳定性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承压环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深井软岩巷道中,按以下原则设计围岩承压环结构:
若巷道处于近似静水压力状态,围岩承压环设计成圆环形,承压环厚度不小于巷道半径;
若巷道处于非静水压力状态,围岩承压环设计成椭圆环形,承压环厚度不小于椭圆半长轴与半短轴长度和的平均值,椭圆长轴与短轴长度之比近似等于所对应方向的主应力之比;
在巷道横断面上,沿巷道周边向所述承压环内均匀开凿4~8个卸压槽,卸压槽的断面形状为窄缝深槽,缝宽为30-100mm,卸压槽深度大于巷道半径,卸压槽采用相贯成排钻孔开凿沿巷道轴线方向连续;
在软弱破碎围岩条件下,当巷道围岩比较破碎,开槽后易出现岩块塌落现象时,则在卸压槽内插入泡沫塑料板;
在软弱围岩或受动压作用条件下,当卸压槽缓慢闭合后,围岩承压环内的切向压力回升到初始切向应力值的40%到50%时,则在同一位置实施再次开槽;
在巷道内壁设置高强可缩喷层碹体作为主体支护结构,并沿巷道径向向所述承压环内固定锚杆和/或锚索。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承压环稳定性控制方法,建立了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承压环力学模型,提出以“相贯成排钻孔卸压”作为主要实现途径,以高强度可缩性喷层混凝土碹体作为主体支护结构,并辅之以锚杆、锚索支护的巷道支护技术方法,从而达到深井软岩动压巷道稳定性控制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静水压力状态下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图;
图中:σ0-原岩应力;σθ-巷道围岩切向应力;σr-巷道围岩径向应力;R-巷道半径;r-巷道围岩半径。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围岩承压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围岩承压环稳定性控制力学原理图;
图中:Ⅰ区-承压环(开槽卸压区),Ⅱ区-应力增高区,Ⅲ区-原岩应力区;σθ为开槽卸压之前的围岩切向应力,σθ′为开槽卸压后的围岩切向应力;σr为高强可缩混凝土碹体支护之前的围岩径向应力,σr′为高强可缩混凝土碹体之后的围岩径向应力。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圆环形围岩承压环几何形状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椭圆环形围岩承压环几何形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巷道断面上卸压槽布置方式与尺寸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巷道围岩中相贯成排钻孔开槽示意图(沿巷道长轴方向剖面);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巷道围岩中相贯成排钻孔(卸压槽)立体示意图;
图8为稀疏钻孔卸压时钻孔之间应力集中示意图;
图中:σ1为开槽卸压前应力值;σ2为开槽卸压后应力值。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高强可缩喷层碹体示意图;
图中:1-顶弧段;2-左帮上弧段;3-右帮上弧段;4-左帮下弧段;5-右帮下弧段;6-底弧段;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薄层第一次至第五次循环喷射成碹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凝土喷层厚度控制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凝土碹体内的钢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29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