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活垃圾利用强化水解进行分类处理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1518.6 | 申请日: | 2016-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84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声寿;张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声寿;张馨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杜静 |
地址: | 21003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垃圾 方法和设备 分类处理 水解 有效处理 可降解 降解 添加剂 分类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活垃圾利用强化水解进行分类处理的方法和设备,就是在没有任何不利的添加剂情况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把其中的可降解物质和不可降解的物质“分开”,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有效处理的一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利用强化水解进行分类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垃圾问题,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世界难题”。“中国成垃圾围城最严重国家”之一。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填埋处理
填埋是大量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垃圾处理工艺剩余物的最终处理方法,中国普遍采用直接填埋法。所谓直接填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土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不断地侵占土地和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北京目前已经很难找到填埋垃圾的土地,而且北京郊区的地下水已经大部分被污染。由于分类不细化,导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非常的低。
2)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美国西屋公司和奥康诺公司联合研制的垃圾转化能源系统已获成功。该系统的焚烧炉在燃烧垃圾时可将湿度达70%的垃圾变成干燥的固体进行焚烧,焚烧效率达95%以上,同时,焚烧炉表面的高温能将热能转化为蒸汽,可用于暖气、空调设备及蒸汽涡轮发电等方面。焚烧处理的优点是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80%以上),处理彻底。但是,根据美国的报道焚烧厂的建设和生产费用极为昂贵。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装备所产生的电能价值远远低于预期的销售额给当地政府留下巨额经济亏损。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属,焚烧具有很高的毒性,产生二次环境危害。焚烧处理要求垃圾的热值大于3.35MJ/kg,否则,必须添加助燃剂,这将使运行费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难以承受的地步。
3)堆肥处理
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所以,堆肥的规模不易太大。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处于较初级阶段,从源头到最终的处理有很多需要规范的地方,如分类、循环利用、处理方式等。中国现阶段主要是针对已产生垃圾的处理,对于类似美国控制垃圾产生源头的理念并没有在技术路线中体现,而且处理的方式相对较单一,主要是卫生填埋的方式,将近一半的生活垃圾都处于未处理或者简单处理的状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难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要求,如图1所示,其中难点集中在垃圾的“分类”方面,分类不好,后面工序处理的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造成一系列不好的后果。我国近十几年以来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大力寻找垃圾“分类”的技术、方法和政策等,至今仍是“分不清,不愿分 ”,北京、上海、广州及南京都很相似,还在努力寻找一种理想的垃圾“分类”方法,但却没有一项高效专用而可行的“方法”运用到工程中去,来解决垃圾的出路,从而无法实现高比例的无害化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生活垃圾利用强化水解进行分类处理的方法和设备,利用微生物群体,将固体废弃物可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与固废中其他不可降解的物质分离,溶在水中的物质由泵进入厌氧消化池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过程。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高效,投资少,操作方便且无二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声寿;张馨,未经李声寿;张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15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