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2458.0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79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丈田雅也;折原大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B62D1/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严星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赋予车轮转向角的转向装置的支撑构造,已知有一种转向装置支撑于前围板(趾板)的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转向柱装置在设置于前围板的插通孔和位于比前围板靠后方的固定部这两部位固定于车身。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驾驶员(操作者)碰撞方向盘的二次碰撞时,第一下夹套相对于第二下夹套相对移动,从而进行能量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2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为了减轻碰撞事故的损害,优选转向装置具备:针对车身碰撞的一次碰撞的能量吸收构造;以及针对二次碰撞的能量吸收构造。一次碰撞时,由于向前围板施加向后方的碰撞负荷,因此向后方按压转向装置的与前围板的安装部分。因此,为了吸收一次碰撞的能量,使用下柱(安装于前围板的柱)相对于中间柱(在前方侧嵌合于下柱的柱)相对移动的构造。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能量吸收能力,优选一次碰撞时以及二次碰撞时的行程(柱的可移动量)较长。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一次碰撞时的行程及二次碰撞时的行程由下柱与中间柱的相对移动而得到。因此,若使针对二次碰撞的行程增长,则针对一次碰撞的行程缩短相应的量,存在针对一次碰撞的行程变得不足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提高一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能力及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能力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将与方向盘连结的输入轴支撑为能够旋转的内柱;向内侧插入上述内柱的至少一部分的外柱;以及将与上述输入轴连结的输出轴支撑为能够旋转,且支撑于前围板的下柱,一次碰撞时,上述下柱向后方移动,二次碰撞时,上述内柱及上述外柱相对移动。
由此,利用下柱的移动来吸收一次碰撞时的冲击,且利用内柱的移动来吸收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另外,即使增长二次碰撞时的内柱的可移动量,一次碰撞时的下柱的可移动量也不缩短。因此,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同时提高一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能力及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期望的方式,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于上述内柱的第一孔;对上述内柱的插入侧的一端进行切槽而成的上述外柱的第一狭缝;固定于车身侧部件且与保持力增加部件一同紧固并支撑上述外柱的外柱支架;支撑于上述保持力增加部件且开设有第二孔的内柱支架;以及位于横跨上述第一孔和上述第二孔的位置,且能够脱离地连结上述内柱及上述内柱支架的安全销,在上述外柱被紧固的状态下,上述外柱的内壁与上述内柱的外壁相接,在对上述外柱的紧固被解除了的状态下,能够调整上述内柱的伸缩位置。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一次碰撞时,当向前围板施加碰撞负荷时,下柱向后方移动。另外,二次碰撞时,当向方向盘施加碰撞负荷时,碰撞负荷经由输入轴而传向内柱。另一方面,支撑于保持力增加部件的内柱支架不移动。因此,由于向安全销施加剪切力,因此,在碰撞负荷超过安全销的容许剪切力的情况下,安全销被切断。当安全销被切断时,内柱与内柱支架的连结被解除,因此,成为利用内柱与外柱之间的摩擦力来支撑内柱的状态。由此,内柱及外柱变得能够相对移动。因此,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利用下柱向后方的移动而得到一次碰撞时的行程,而且利用内柱向前方的移动而得到二次碰撞时的行程。即,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机构在与一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机构不同的位置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因此,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同时提高一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能力及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期望的方式,优选的是,上述外柱在与上述第一狭缝不同的位置具备作为沿着上述外柱的轴向的长孔的第二狭缝,在通过上述第二狭缝而露出的上述内柱安装限位件,上述限位件在二次碰撞后与上述第二狭缝的作为前方端部的内壁的第二端部内壁相接。
由此,由于二次碰撞时的行程被限制在预定值以下,因此,抑制二次碰撞时的内柱向前方的过度移动。因此,保持二次碰撞后的方向盘的位置在预定的范围内。因此,转向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二次碰撞后的方向盘的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期望的方式,优选的是,根据上述内柱的伸缩位置的调整,上述内柱支架与上述第一狭缝的作为前方端部的内壁的第一端部内壁相接,在上述内柱支架与上述第一端部内壁相接的状态下,上述限位件位于远离上述第二端部内壁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2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