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扩散片、层压棱镜片以及层压光学片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6004.2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3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酒井洁;岛村幸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科光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02 | 分类号: | G02B5/02;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桑丽茹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部 扩散片 层压 粘接 微细凹凸形状 扩散 层压光学 低翘曲性 光学特性 平行布置 棱镜片 上层片 粘合层 | ||
提供一种具有低翘曲性、优秀的光学特性或扩散特性的扩散片。扩散片1,是由具有第1高度的第1凸部3a、和具有比第1高度低的第2高度的第2凸部3b平行布置形成的表面呈微细凹凸形状的扩散片,层压在扩散片2的表面的上层片的背面的粘合层与第1凸部3a的一部分粘接,不与第2凸部3b粘接的结构构成。在扩散片中,将第1凸部3a的高度设为h1、宽度为w1,第2凸部3b的高度设为h2、宽度为w2,满足h1:h2=1:x(x为0.5~0.1)、且w1:w2=1:y(y为1.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可以防止由于光学保护膜的薄型化引起的波状起伏(翘曲现象)的低翘曲性的扩散片、层压棱镜片以及层压光学片。
背景技术
已知的液晶面板用背光单元的结构,是将扩散片、棱镜片和导光板通过物理层叠而成(参照专利文献1)。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的,具有从光源32导光的导光板30和反射片34,在其上方有下扩散片2、下棱镜片11、有扩散性的上棱镜片21构成的背光单元。在上棱镜片21上方有液晶面板40。液晶面板40是在液晶单元42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使用偏光板(41,43)贴合构成。
为了实现背光单元的薄型化,将上下棱镜片(11,21)或下扩散片2薄化,由于LED的放射热,使各个部材发生翘曲,要实现部材的贴合是困难的。因此,棱镜片或扩散片的厚度是有限度的。由此,要实现棱镜片或扩散片的薄型化或轻量化,需要具备低翘曲性。
图6示意的是将棱镜片和扩散片通过物理层叠构成的(粘合剂无图示)一般结构的背光单元的截面图。为了实现不发生翘曲、提高部材贴合时的处理,上下棱镜片(11,21)和下扩散片2需要具备低翘曲性。目前,移动信息终端的屏幕尺寸通常为4~5英寸,如图6所示的D1、D2、D3的各个厚度都需要在150μm以上。其结果是,背光单元的厚度达到450μm以上。如果D1、D2、D3的各个厚度未满150μm的话,各个片层会因为受到背光单元的LED光源的放射热的影响发生翘曲,出现外观缺陷等问题。
要解决该问题,对把上棱镜片21、下棱镜片11、下扩散片2分别贴合呈一体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可是,通常若要将下棱镜片11和上棱镜片21一体化时,如图7(图6的A部分的扩大图)所示,在上棱镜片21的背面设置粘合层23,将粘合层23与下棱镜片11贴合呈一体化,下棱镜片11表面的所有的棱镜列的顶点部分被粘合层23埋没,与没有一体化时的进行比较的话,光学系能低下。也就是说,若将下棱镜片11和上棱镜片21一体化,存在无法获得足够的采光性能的问题。
此外,通常若将下棱镜片11和下扩散片2一体化时,如图8(图6的B部分的扩大图)所示,在下棱镜片11的背面设置粘合层13,将粘合层13与下扩散片2的扩散层3贴合呈一体化,下扩散层2的表面的扩散层3被粘合层13完全埋没,很明显存在失去下扩散层2的扩散性能的问题。
如上,将上棱镜片、下棱镜片、下扩散片贴合呈一体化引起的光学性能或扩散性能下降成为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0-352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具有可以防止波状起伏(翘曲现象)的低翘曲性能、且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或扩散特性的扩散片、层压棱镜片以及使用这些光学片材的层压光学片为目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扩散片,其特征是:表面呈微细的凹凸形状,是由平行布置的具有第1高度的第1凸部,和周期性或随机性布置的比第1高度低的具有随机高度的第2凸部形成。
然后,当在扩散片上层压上层片时,层压在扩散片表面的上层片的背面的粘合层,与第1凸部的一部分粘接,与第2凸部不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科光学株式会社,未经盛科光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60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输入输出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