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特别是乘用车的操作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59738.8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7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M·沃辛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H01H13/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特别是 乘用车 操作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特别是乘用车的操作装置(10),该操作装置包括:基础元件(12);至少一个切换元件(14),所述至少一个切换元件在至少一个电触点闭合的情况下能相对于基础元件(12)从第一位置运动到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至少一个能沿运动方向(20)在静止位置和至少一个致动位置之间相对于基础元件(12)运动的按键(22),经由所述按键通过按键(22)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切换元件(14)能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和至少一个支承在基础元件(12)和按键(22)上的且能由于按键(22)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而弹性变形的复位元件(24),借助所述复位元件在复位元件(24)至少部分地卸载的情况下能使按键(22)从致动位置运动到静止位置中,其中,所述复位元件(24)由硅树脂制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特别是乘用车的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包括:基础元件;至少一个切换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切换元件在至少一个电触点闭合的情况下能相对于基础元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至少一个能沿运动方向在静止位置和至少一个致动位置之间相对于基础元件运动的按键,经由所述按键通过按键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切换元件能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和至少一个支承在基础元件和按键上的且能由于按键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而弹性变形的复位元件,借助所述复位元件在复位元件至少部分地卸载的情况下能使按键从致动位置运动到静止位置中。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特别是汽车、例如乘用车的这种操作装置由常规的现有技术以及特别是由批量生产车辆结构已经充分已知。这种操作装置包括基础元件以及至少一个切换元件,该切换元件例如保持在基础元件上。切换元件在至少一个电触点闭合的情况下能相对于基础元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此外,该操作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按键,所述按键能沿运动方向在静止位置和至少一个致动位置之间相对于基础元件运动。通过按键能以下述方式使切换元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按键从其静止位置运动到其致动位置中。换句话说,切换元件能在连接按键的情况下运动,从而电触点能通过切换元件和按键闭合。
此外,操作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支承在基础元件和按键上的复位元件,该复位元件能由于按键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而弹性变形。借助复位元件,在复位元件至少部分地卸载的情况下能使按键从致动位置运动到静止位置中。换句话说,复位元件在按键的致动位置中弹性变形并且由此被压紧或者说被装载,从而处于致动位置中的按键借助支承在按键上的复位元件被加载力、特别是弹簧力。借助所述力,按键由致动位置运动回到静止位置中,其中,复位元件至少部分地卸载、即恢复变形。切换元件例如是另一个按键,该按键可以在下述情况下从第二位置运动回到第一位置中:第一按键从致动位置运动到静止位置中。
通过按键例如形成操作装置的表面,其中,人员、例如车辆的乘客和特别是驾驶员接触该表面,以便使按键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为此,人员例如通过其手指对按键加载力,借助所述力使按键克服复位元件的力运动到致动位置中。
在静止位置中,按键例如与切换元件间隔开。在其从静止位置到致动位置中的行程上,按键——在其到达其致动位置之前——与切换元件支承贴靠,从而然后切换元件与按键一起运动到其致动位置中。由此切换元件最后从其第一位置运动到其第二位置中。按键特别是用于提供特别大的、能由人员接触的表面,从而能对操作装置进行简单且舒适的操作。
然而已经证明,在按键从静止位置运动到致动位置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下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利的力曲线:按键执行在静止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的长冲程和/或在按键和切换元件之间在按键的静止位置中存在大间距。这种不利的力曲线可能会导致对操作装置进行不精确的、特别是不适合的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下述方式改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操作装置,使得能对该操作装置进行精确的且特别有利的操作。
所述目的通过具有下述特征的操作装置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97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虫菌素和甲氧苯酰肼防治稻上的螟蛾的协同作用
- 下一篇:杀虫组合物及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