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线致动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59378.1 | 申请日: | 2015-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0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 发明(设计)人: | C·魏斯;C·米卡拉耶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K31/524 | 分类号: | F16K31/524;F16K31/53;F16H53/06;F02M26/54;F02M26/6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线致动器 滚动支承件 反作用力 扫描设计 弯曲导向 内燃机 扫描体 对置 预紧 机动车 驱动 侧面 期望 | ||
一种用于驱动机动车的内燃机的调节元件(4)的直线致动器(8),该直线致动器具有两个滚动支承件,用于扫描设计为弯曲导向结构(16)的肋的相互对置的侧面。肋(17)具有变化的宽度,使两个扫描体以抵靠在该肋上的方式预紧。由此避免了不期望的反作用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驱动调节元件的直线致动器/直线执行器,该调节元件特别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该直线致动器具有:能转动的驱动轴;能轴向移动的、用于对调节元件进行调节的挺杆;由驱动轴围绕转轴驱动的弯曲导向结构;和扫描弯曲导向结构的导向元件,其中,导向元件具有两个扫描体,扫描体以抵靠在弯曲导向结构的彼此对置的侧面的方式被预紧。
背景技术
这种直线致动器例如由排气再循环阀在当今的机动车的内燃机中使用。将两个扫描体以抵靠在弯曲导向结构的彼此对置的侧面的方式预紧,用于确保挺杆的无间隙驱动。已知的直线致动器的优点是,弯曲导向结构可以几乎设计为任意形式,例如在驱动轴的转动角与挺杆的调节路径之间产生非线性的特征曲线。
然而特别在非线性的特征曲线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扫描体与弯曲导向结构之间出现不期望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必须由弹簧元件吸收,该弹簧元件将扫描体以抵靠在弯曲导向结构的彼此对置的侧面的方式预紧。反作用力和弹簧力引起直线致动器的机械负荷和不规律的力-路径-特征曲线并因此是不期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对开头所述类型的直线致动器进行改进,以使其避免不期望的反作用力。
所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由此解决,即弯曲导向结构的宽度设计为可变化的。
通过这种设计方案,即使在非线性的特征曲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无间隙地引导挺杆。规律的力-路径-特征曲线可以通过弯曲导向结构宽度的相应设计来实现。根据本发明,在转轴附近可以设置与在远离转轴处不同的弯曲导向结构的宽度。因此直线致动器可以具有转轴的转动角相对于挺杆的调节路径的递进特征曲线。在驱动轴上的力在转动角范围上保持恒定。弯曲导向结构的宽度这样设计,即在转轴的整个转动角范围上,扫描体的间距和进而预紧力也始终保持恒定。因此避免了不期望的反作用力。
特别规律的力-路径-特征曲线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通过以下方式简单地实现:弯曲导向结构的宽度设计为在挺杆的整个调节路径上连续地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对于进一步使力-路径-特征曲线规律化有利的是:弯曲导向结构在接近转轴布置的部段中比在远离转轴的部段中窄。优选地,弯曲导向结构的部段的宽度的差大约为0.1mm至0.2mm。
如果扫描体的连接线正好与转轴相交,则在驱动轴驱动时产生横向力,该横向力被传递到挺杆上。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通过以下方式可以简单地避免这种横向力:扫描体的连接线相对于转轴偏移/偏错开。优选地,连接线的偏移量为大约1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通过以下方式可以简单地避免例如在驱动挺杆时在弯曲导向结构上的扫描体由于温度波动引起的间隙:导向元件具有弹簧元件用于以使扫描体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式预紧扫描体。
弯曲导向结构例如可以设计为槽,并且扫描体以抵靠槽的壁部的形式被预紧。然而这要求特别宽的槽或非常小的扫描体。然而在用于内燃机构件的调节元件中结构空间非常有限。特别设置用于机动车内燃机的直线致动器通过以下方式在结构空间有限时具有特别高的稳定性:弯曲导向结构具有凸出的肋,扫描体贴靠在肋的彼此对置的侧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直线致动器中的侧向的负荷和倾覆力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持在特别小的程度:扫描体分别具有滚动支承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所设置的直线致动器传动比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简单地调节:弯曲导向结构被布置在盘上,该盘在圆的一部分上延伸,该盘在其周部上具有部分齿环,由驱动轴驱动的小齿轮与部分齿环啮合,扫描体与阀体的挺杆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93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