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改进的密封构件的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8004.8 | 申请日: | 2015-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8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D·E·弗莱彻;B·M·格雷辰;K·汉普顿;M·C·吉尔默;A·D·尼德尔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科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0 | 分类号: | F16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铸成律师事务所 11313 | 代理人: | 张臻贤;武晨燕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改进 密封 构件 止回阀 | ||
公开了止回阀,其具有限定内部空腔的壳体,壳体具有与内部空腔都流体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并且具有第一座以及第二座,第一座由第一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限定。以及在内部空腔内的止回阀板,其能够响应于压力差在壳体的内部空腔内在抵靠第一座的闭合位置和抵靠第二座的打开位置之间平移。第一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包括主体和唇部,所述主体具有对由壳体限定的环形通道的过盈配合,并且所述唇部在限定在截面中观看大致V形的空隙的方向上从主体延伸,在远离并且大致垂直于通过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进入内部空腔的流的方向上开口。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在诸如内燃机的发动机系统中使用的止回阀,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改进的密封构件的止回阀。
背景技术
发动机(例如车辆发动机)包括吸气器和/或止回阀已经很长时间。通常,吸气器被用来通过诱导一些发动机空气穿过文丘里管而产生低于发动机歧管真空的真空。吸气器中可以包括止回阀,或者系统可以包括单独的止回阀。当止回阀是单独的时,它们通常包括在真空源与使用真空的设备之间的下游。
在包括制动助力系统的发动机中,存在它的状况可能使得止回阀难以有效密封。特别是,在低温和/或低密封压力差下,止回阀中的密封可能比期望的小。此外,发动机系统可能要求或者制造商可能指定对止回阀的重量限制。解决重量的一种方式是减轻止回阀内的可动密封构件的重量。然而,减轻重量可能加剧密封的问题,特别是其承受大密封压力差的能力。
目前可用的止回阀具有止回阀组件,止回阀组件具有由顺应性材料制成的止回阀盘,以便使盘符合密封表面的制造变化。即使在横跨盘上的低压力差下也需要良好的密封。当压力差变大时,确保密封,只要盘不充分变形而剥离密封表面即可。另外,由于所产生的力处于高压力差,所以能够在顺应性盘内引起大的应力。
刚性盘材料在轻负载时不会有效地密封;然而,它将比非刚性盘更好地承受高负载。这需要在系统运行期间的某个时间在各个条件下提供更有效的密封。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公开了止回阀,其具有限定内部空腔的壳体,壳体具有与内部空腔都流体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并且具有第一座以及第二座,第一座由第一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限定;以及在内部空腔内的止回阀板,其能够响应于压力差在壳体的内部空腔内在抵靠第一座的闭合位置和抵靠第二座的打开位置之间平移。第一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包括主体和唇部,所述主体具有对由壳体限定的环形通道的过盈配合,并且所述唇部在限定在截面中观看大致V形的空隙的方向上从主体延伸,在远离并且大致垂直于通过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进入内部空腔的流的方向上开口。
第一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定位在壳体中,以靠近主表面的外周与止回阀板的主表面配合,并且可以被定位为围绕由壳体限定的用于内部空腔与第一端口之间的流体连通的开口。当在止回阀中仅存在一个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第一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时,止回阀板是连续板。还可以存在第二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其从第一弹性体V形密封件的径向向内设置。在止回阀的所有实施例中,第二座是延伸到内部空腔中的多个径向间隔开的指状物。
在任何实施例中的壳体可以包括延伸到内部空腔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准构件,所述对准构件被定位为在止回阀板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平移时引导止回阀板。在存在一个或多个对准构件的情况下,对准构件或对准构件中的一个可以是大致中央对准构件。这里,止回阀板具有穿过其的孔,并且大致中央对准构件被接收在孔中。这里存在第二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并且第二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围绕大致中央对准构件并且靠近大致中央对准构件设置,其中由第二弹性体V形环密封件的主体和唇部形成的大致V形空隙的开口面向大致中央对准构件。
在止回阀的可选方面,多个对准构件定位在内部空腔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止回阀板具有齿形外周,并且各个齿在多个对准构件的连续对准构件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对准构件从内部空腔的内壁向内突出,并且止回阀板具有均匀的外径。
附图说明
图1是止回阀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科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戴科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80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