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致动带有排气再循环的增压式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再循环阀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47502.2 | 申请日: | 2015-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5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10 | 分类号: | F02D41/10;F02D43/04;F02D21/08;F02D23/00;F02D4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吴超;邓雪萌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带有 排气 再循环 增压 内燃 发动机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立为防止内燃发动机中的扭矩下降所需要的增压压力的方法和设备,内燃发动机具有涡轮增压器、新鲜空气入口通道、具有排气再循环阀的排气再循环通道、及混合器。该方法具有如下步骤:检测加速请求;在检测到加速请求之后,指定排气再循环率的增大的目标值;测量当前实际增压压力;根据排气再循环率的增大的目标值、当前目标增压压力和当前实际增压压力确定目标排气再循环率;使用所确定的目标排气再循环率确定对应于用于排气再循环阀的校正变量的控制信号;以及将该控制信号供应到排气再循环阀,以便改变阀的打开状态。
本发明涉及用于致动带有排气再循环的增压进气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再循环阀的方法和设备。
DE 10 2005 060 350 B4公开了用于调节带有排气再循环的增压进气内燃发动机的燃烧过程的方法,其能够在不同燃料-空气比的情况下操作。这涉及以目标方式计量到燃烧过程的新鲜空气流和再循环排气流,确定用于新鲜空气流和用于再循环排气流的相应测量变量。直接通过质量流量和/或体积流量测量设备确定用于新鲜空气流和用于再循环排气流的测量变量。当在涡轮马达中使用该方法时,这些在接近压缩机的喘振极限的较低负载区域中操作。
DE 10 2007 042 577 B3公开了用于调节燃烧过程的方法和控制设备。在该方法中,用于燃烧的燃料被喷射到内燃发动机中,排气被再循环到进气导管中,检测燃烧的时间点,比较所检测的时间点与设定点值,及根据比较结果改变喷射以便朝设定点值移动燃烧。喷射的改变的部分被转换成用于调节排气再循环的调整值,以便朝设定点值移动燃烧。
DE 10 2007 003 855 A1公开了用于控制在内燃发动机中的排气再循环的方法,其中,来自排气道的排气的部分经由外部管线再循环到进气管,且与供应到气缸的新鲜空气混合。排气的另一部分经由阀在内部再次供应到发动机的燃烧空间。在内部再循环的排气量通过根据发动机负载和发动机速度控制凸轮相位设定。内部排气再循环率的设定点值被计算为在排气再循环的设定点值和外部排气再循环率之间的差异。
在λ-1设计的发动机(例如,汽油发动机)的情况下,这样的带有排气再循环的内燃发动机能够在加速过程期间经历扭矩下降。这些问题由于通过打开排气再循环阀从而降低压缩机上游的空气密度所导致。结果,相应的气缸接收太少的空气,直到增压压力再一次建立到足够的值为止。
已知的是通过使用斜坡形致动信号致动排气再循环阀来执行增压压力到足够的值的该建立。然而,这样的增压压力建立是缓慢的且要求复杂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详细说明用于建立为避免具有排气再循环的内燃发动机的扭矩下降所要求的增压压力的方法和设备,其中,增压压力建立更迅速且更简单地发生。
该目的利用具有在权利要求1中指示的特征的方法和利用具有在权利要求7中指示的特征的设备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指示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和改进。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建立为避免具有排气涡轮增压器(其具有新鲜空气入口导管、带有排气再循环阀的排气再循环导管、及混合器)的内燃发动机的扭矩下降所要求的增压压力的方法中,执行如下步骤:
- 识别加速期望,
- 一旦已经识别加速期望,就提供排气再循环率的增大的目标值,
- 测量瞬时实际增压压力,
- 根据排气再循环率的增大的目标值、瞬时设定点增压压力和瞬时实际增压压力确定设定点排气再循环率,
- 使用所述确定的设定点排气再循环率,确定对应于用于排气再循环阀的致动变量的控制信号,以及
- 将控制信号供应到排气再循环阀,以便改变排气再循环阀的打开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建立为避免内燃发动机的扭矩下降所要求的增压压力的设备包含:
- 带有涡轮机和通过轴连接到涡轮机的压缩机的排气涡轮增压器,
- 连接到涡轮机的出口的排气导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475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