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轧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37109.5 | 申请日: | 2015-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1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首藤洋志;横井龙雄;前田大介;樱田荣作;丰田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B21B1/26;B21B3/00;C21D8/02;C21D9/46;C22C38/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轧 钢板 | ||
本发明的热轧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03~0.2%、Mn:0.1~3.0%、P:0.10%以下、S:0.03%以下、Al+Si:0.2~3.0%、N:超过0且为0.01%以下、O:超过0且为0.01%以下、余量:铁和杂质,对于显微组织,以铁素体作为主体,以面积分率计,由马氏体和/或奥氏体构成的硬质相为3%以上且低于20%,存在于板厚中央部的硬质相中的长径比为3以上的硬质相占60%以上,存在于板厚中央部的硬质相的轧制方向的长度小于20μm,铁素体晶粒的平均长径比小于5,从轧制方向观察到的<011>取向和<111>取向的X射线随机强度比之和为3.5以上,且从轧制方向观察到的<001>取向的X射线随机强度比为1.0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轧钢板。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汽车车体的轻量化,悬挂部件或车体的结构用部件中大多使用有高强度钢板。汽车的悬挂部件要求无切口材料的疲劳特性和缺口疲劳特性,但对于以往的高强度钢板,这些性能不充分,存在无法减少部件的板厚的问题。
为了提高无缺口材料的疲劳特性,有效的是,使组织微细化。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保持热轧不变的状态下,具有平均粒径小于2μm的超微细铁素体晶粒的热轧钢板,该钢板的延性、韧性、疲劳强度等优异,据说这些特性的各向异性小。另外,疲劳断裂从表面附近产生,因此使表面附近的组织微细化也是有效的。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具有多边形铁素体的平均晶体粒径从板厚中心朝向表层依次变小的晶体粒径倾斜组织的热轧钢板。进而,马氏体组织的细粒化对疲劳特性的提高也是有效的。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如下机械结构钢管:显微组织的面分率的80%以上为马氏体,马氏体组织的平均块直径为3μm以下,且最大块直径为平均块直径的1倍以上且3倍以下。然而,细粒化虽然提高无缺口材料的疲劳特性,但是没有断裂传播速度的延迟效果,无助于缺口疲劳特性的提高。
对于缺口疲劳特性的提高,报道了,由复合组织化所产生的断裂传播速度的降低是有效的。专利文献5中,通过使硬质的贝氏体或马氏体分散于以微细的铁素体为主相的组织中,兼顾无缺口材料的疲劳特性和缺口疲劳特性。专利文献6和7中报道了,通过提高复合组织中的马氏体的长径比,可以降低断裂传播速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92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52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11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7078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04-33702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320619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07-904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5中没有记载用于提高压制成型性的方法,对贝氏体和马氏体的硬度和形状未给予特别的注意,因此认为不具备良好的压制成型性。
专利文献6和7中,对于进行压制成型时所需的延性和扩孔性等加工性没有考虑。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轧制方向的疲劳特性和加工性优异的热轧钢板。
本发明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反复深入研究,通过使高强度热轧钢板的化学组成和制造条件最佳化,控制钢板的显微组织,从而成功地制造了轧制方向的疲劳特性和加工性优异的钢板。本发明的主旨如以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371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