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580034121.0 | 申请日: | 2015-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62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郑城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H04N5/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杨莘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设备 | ||
技术领域
公开了设置有以平面状态或曲面状态使用的显示模块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显示设备设置有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模块,显示设备的类型包括电视和监视器。
显示设备最近的发展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在一般使用期间保持平面状态的显示模块变形为处于曲面状态,以便即使通过二维图像也提供三维效果。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能够容易地可变形地处于平面状态或曲面状态的显示设备。
发明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包括显示模块的显示设备。显示模块可以包括:显示面板,其上显示图像;顶机壳,设置在显示面板前方;以及底机壳,设置在显示面板后方。底机壳可以包括形成底机壳后表面的后面板以及形成底机壳的两个侧表面并且可移动地支撑后面板两个侧端的一对侧框架。后面板可以由一对侧框架支撑,以便能够在后面板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一对侧框架可各自包括在上下侧方向上延伸以分别对应于后面板的两个侧端的侧引导槽,使得后面板的两个侧端分别可移动地容纳在侧引导槽中。
底机壳可以包括:形成底机壳上部的上框架和形成底机壳下部的下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分别可移动地支撑后面板的上端和下端。
上框架可以包括配置为可移动地支撑后面板的上端的上引导槽;下框架包括配置为可移动地支撑后面板的下端的下引导槽下引导槽。
上框架和下框架可以各自包括沿上下侧方向延伸同时彼此横向间隔开的多个狭缝。
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插入上引导槽和下引导槽下引导槽中以支撑后面板的上端和下端的多个插入构件。
多个插入构件中的一些可以具有倒U形横截面以插入后面板的上端与上引导槽之间,多个插入构件中其余插入构件具有U形横截面以插入后面板的下端与下引导槽之间。
多个插入构件可以由润滑树脂制成。
多个插入构件可以沿底机壳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以插入上引导槽和下引导槽中。
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配置为使显示模块变形为处于平面状态或曲面状态的驱动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显示面板可以可变形地处于平面状态或曲面状态,其中显示模块可以包括: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前方的顶机壳;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后方的底机壳。底机壳可以包括形成底机壳后表面的后面板;可移动地支撑后面板的上端的上框架;以及可移动地支撑后面板的下端的下框架。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块,该显示模块的底机壳包括形成其后表面的后面板以及形成其两侧部分并且允许后面板的两个侧端可移动地安装在其上使得显示模块容易变形的侧框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块的透视图,显示模块处于曲面中。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底机壳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6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底机壳的后面板、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安装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块的横截面图,显示模块处于平面状态。
图8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块的横截面图,显示模块处于曲面状态。
图9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块的平面图,显示模块处于平面状态。
图10是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模块的平面图,显示模块处于曲面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显示设备1包括显示模块10以显示图像,显示模块10可变形地处于平面状态或处于曲面状态。
显示设备1包括如图3所示的显示模块10以显示图像,还包括外壳20以容纳显示模块10和各种电子隔室。
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10可以可变形地处于如图1所示的平面状态或者处于如图2所示的曲面状态,在曲面状态中,显示模块10的两个侧端向显示模块10的中央部分的前方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34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