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02003.1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488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许胜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窑业技术院 |
主分类号: | C01B32/15 | 分类号: | C01B32/15;C01B32/198;C01B32/194;B01J19/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于辉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维 混杂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能够解决二维片状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在第二维片状材料相互重叠时出现的阶差、缺陷和伸展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a)制备固态或液态的第一片状材料;(b)将第二片状材料与所述第一片状材料混合,所述第二片状材料比所述第一片状材料更薄且更柔韧;(c)将固体或液体粘合剂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片状材料混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片状材料彼此部分接触或分离;和(d)使通过上述步骤(a)、(b)和(c)形成的复合材料固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解决了第二维片状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在第二维片状材料相互重叠时出现的阶差和缺陷等。
背景技术
片状材料包括陶瓷纳米片(如纳米粘土、ZnO纳米片、TiO2纳米片、WS2、MoS2、氧化物、蛤壳、碳酸钙、硫化物等)、金属鳞片(flake)(如银鳞片和铜鳞片等)、石墨、碳纳米片、石墨烯(graphene)、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等等。还可以获得片状形式的复合产物(composite compound)或有机-无机混杂材料等。
这些片状材料可重要地用于以下领域中:强度(如抗弯强度、拉伸强度等)、导电性和导热性方面的增强剂、填料、阻气物、润滑剂(固体或液体)或液态传热体等。
这些片状材料主要划分为非石墨片状材料(如陶瓷纳米片、金属鳞片、复合产物和有机-无机混杂材料等),和石墨片状材料(如石墨(例如碳鳞片、无定形石墨、片状石墨、鳞片状石墨和人造石墨等)、碳纳米片、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等)。
非石墨片状材料通常厚度为约5nm。另外,作为固体润滑剂非常重要的WS2和MOS2可以受控地制造,从而使纳米片具有给定数目以下的层。
关于石墨片状材料,石墨的厚度为100nm以上;且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的厚度为约5nm~7nm(1~20层)以下。
更具体而言,石墨具有较厚的平面结构,且各层经弱范德华键结合在一起。在研磨过程中,范德华键断裂而使石墨变薄。不过,难以使石墨的厚度薄至100nm以下。
碳纳米片(下文称为“CNP”)具有极薄的结构,通常薄于石墨,并且其厚度为约5nm~200nm。
另一方面,片状材料还可以使用石墨插层化合物(GIC)制备,GIC包括插入在石墨层之间化学物质。换言之,将GIC在合适的温度下加热或暴露在微波中来引发石墨的层间膨胀,生成具有长幼虫状形式的膨胀石墨(下文称为“EG”)。具有弱内部键合的EG的各层(也就是纳米片)借助机械处理、超声处理、化学处理、施加剪切力和球磨等方式相互分离,从而得到片状材料(下文称为“EP”)。EP当然可归类为碳纳米片,并且本发明规定了碳纳米片包括EP的概念。
与石墨或CNP不同,石墨烯(下文称为“GP”)是一种具有极薄碳纳米结构和量子力学性质的新型材料。就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强度、柔韧性或阻气性等在内的性质而言,已知GP是一种远优于任何其他现存的天然或人造材料的材料。特别是,GP同时具有柔韧性和延伸性,因而其可以伸长至多30%而具有保持的强度、导电性和导热性。GP的厚度为约5nm~7nm以下,考虑到GP通常具有1~20个由碳原子构成的蜂窝状层,层间距为约3.4nm。
氧化石墨烯(下文称为“GO”)或氧化石墨(也称为“GO”;也就是说,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GO”是指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由石墨制成,而后在液态、气态或固态下还原为石墨烯。此种情况中的还原方法可分为热还原和化学还原。石墨烯还可以由氧化石墨烯经暴露于能量(如微波、光子、IR和激光等)而制得。
另外,可以将石墨烯浸入对石墨具有极高亲和性的溶剂中,然后进行超声处理等,以使石墨层相互分离。本文所用的溶剂的具体实例可以包括GBL和NMP等。所述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品质,但难以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窑业技术院,未经韩国窑业技术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020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