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热的发电垫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33772.9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4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朝;张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艳朝;张翼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H02J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工***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发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垫,具体是一种利用废热的发电垫。
背景技术
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余热发电的重要设备是余热锅炉。它利用废气、废液等工质中的热或可燃质作热源,生产蒸汽用于发电。由于工质温度不高,故锅炉体积大,耗用金属多。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液余热,低温余热(低于200℃)等。此外,还有用多余压差发电的;例如,高炉煤气在炉顶压力较高,可先经膨胀汽轮发电机继发电后再送煤气用户使用。
综上可知余热发电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现有的余热发电均是用于工业,还不能普及到民用。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地方会产生余热,如在厨房中就会产生很多余热,像热锅和工作后的电磁炉等,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发生烫伤事件,让高温的电磁炉自己冷却也是余热的一种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废热的发电垫,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废热的发电垫,包括发电模块和充电模块,发电模块安装在导热片构成垫子内部,发电模块主要由导电金属片和半导体组件构成,半导体组件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构成,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数量均为多个,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一端均连接在导热片上,而n型半导体的另一端连接负极导电片,p型半导体的另一端连接正极导电片,所述负极导电片和正极导电片分别通过导线连接充电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电模块和充电模块均安装在导热片构成垫子内部,在垫子的侧面安装充电接口,形成移动电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热片为陶瓷导热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数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Q、二极管D1和稳压二极管D2,电容C1通过开关SW1连接充电模块,三极管Q的集电极连接充电模块的正极,而三极管Q的基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2的K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充电模块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2的A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2的R极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和二极管D1的正极,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池E的正极和电容C2的一端,电池E的负极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利用帕尔贴效应原理,将半导体组件构成的充电模块设置在垫子内部,从而形成一种发电垫,使用时,只要将垫子的一面紧贴热源即可,如在厨房中用于垫热锅或者设置在电磁炉上,即可利用余热发电,使用方便,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路示意图。
图中:导热片1、导电金属片2、线孔3、半导体组件4、发电模块5和充电模块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利用废热的发电垫,包括发电模块5和充电模块6,发电模块5和充电模块6均可安装在导热片1构成垫子内部,导热片1为陶瓷导热片,发电模块5主要由导电金属片2和半导体组件4构成,半导体组件4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构成,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数量相同,以保证电压输出的稳定性,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数量均为多个,根据发电垫的尺寸最终决定其数量,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一端均连接在导热片1上,而n型半导体的另一端连接负极导电片,p型半导体的另一端连接正极导电片,所述负极导电片和正极导电片分别通过导线连接充电模块6,从而将系统发出的电能够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艳朝;张翼,未经张艳朝;张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337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