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的生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63321.2 | 申请日: | 2015-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8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栾永勤;陆海峰;姜友林;许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永和精细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57/12 | 分类号: | C07C257/12;C07C201/12;C07C205/57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孙晓晖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氧基 羰基 苯基 甲基 生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的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是一种高效的抗紫外线添加剂,可以高效吸收240-340nm波段的紫外光。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与有机大分子有很好的兼容性,而且光热稳定性好,被广泛应用于聚氨酯、粘合剂、泡沫等高分子材料中。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常温下为液体,加工性能较好,并且与二苯甲酮或苯并三唑类的紫外线吸收剂相比,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的抗紫外线性能更加优异,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制备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的方法均是以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与原甲酸三甲/乙酯以及N-甲基苯胺经两步缩合(如美国专利文献US4021471A、US4839405A、中国专利文献CN101481330A、CN101838222A)或者一步缩合(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2060734A)制得。但是,不管是两步缩合反应还是一步缩合反应,均会产生大量的乙醇,而这些乙醇由于含有缩合反应产生的杂质,从而无法直接应用,不仅导致浪费,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主要是以对硝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反应和氢化反应制得。其中酯化反应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是浓硫酸。但是现有技术采用的浓硫酸均为市售纯浓硫酸,从而使得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酯化反应后浓硫酸直接进入酸碱中和过程,这样不仅会产生大量高盐废水,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而且还会造成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的水解,从而导致酯化收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的生产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N-(4-乙氧基羰基苯基)-N’-甲基-N’-苯基甲脒的生产系统,包括酯化反应釜、氢化反应釜、第一缩合反应釜以及第二缩合反应釜;所述酯化反应釜设有乙醇进料口、对硝基苯甲酸进料口、浓硫酸催化剂进料口、酯化乙醇回收出口以及出料口;所述氢化反应釜设有酯化产物进料口、Pd/C催化剂进料口、进气口以及出料口;所述第一缩合反应釜设有氢化产物进料口、原甲酸三乙酯进料口、第一缩合乙醇回收出口以及出料口;所述氢化反应釜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一缩合反应釜的氢化产物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二缩合反应釜设有第一缩合产物进料口、N-甲基苯胺进料口、第二缩合乙醇回收出口以及出料口;所述第一缩合反应釜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二缩合反应釜的第一缩合产物进料口连接。
该生产系统还包括中和反应釜、乙醇处理装置、浓硫酸处理装置、原料回收釜以及废液釜;所述中和反应釜设有酯化物料进料口、加料口以及出料口;所述中和反应釜的酯化物料进料口与所述酯化反应釜的出料口连接;所述中和反应釜的出料口分别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酯化产物进料口以及所述原料回收釜的进料口连接;所述原料回收釜的出料口分别与所述酯化反应釜的对硝基苯甲酸进料口以及所述废液釜的进料口连接;所述酯化反应釜的出料口还与所述浓硫酸处理装置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浓硫酸处理装置的出料口与所述酯化反应釜的浓硫酸催化剂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一缩合反应釜的第一缩合乙醇回收出口以及所述第二缩合反应釜的第二缩合乙醇回收出口均与所述乙醇处理装置的进料口连接,所述乙醇处理装置的出料口与所述酯化反应釜的乙醇进料口连接。
所述酯化反应釜的酯化乙醇回收出口还与所述酯化反应釜的乙醇进料口连接。
所述氢化反应釜的出料口还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Pd/C催化剂进料口连接。
所述第一缩合反应釜的出料口还与所述第一缩合反应釜的原甲酸三乙酯进料口连接。
所述第二缩合反应釜的出料口还与所述第二缩合反应釜的N-甲基苯胺进料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永和精细化学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永和精细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633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