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支撑结构及顶盖总成存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7419.6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6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月伟;许泺飞;徐晓明;何桂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19/44 | 分类号: | B65D19/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撑 结构 顶盖 总成 存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存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顶盖总成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零部件转运过程中,为了节省空间,通常采用零部件层叠放置的方式。对于这种放置方式,目前常用的支撑结构包括多组立柱,每组立柱上沿高度方向平行固定有多层支撑杆,每层支撑杆用于固定一个零部件。这种支撑结构虽然能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但取放件时上下层相互干扰,操作不方便,劳动强度较大,影响工作效率,存放及拿取过程易出现磕碰划伤、变形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结构,使得在该支撑结构上进行放件、取件的过程更加灵活方便,避免工件的磕碰划伤,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顶盖总成存放装置,方便顶盖总成的存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支撑结构,包括立柱,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布置有多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柱上的支撑体,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在相互靠近的一端通过铰链板连接,且所述铰链板将下层所述支撑体的转动传递给上层所述支撑体;所述支撑体靠近所述铰链板的一端设有配重块,且所述立柱上还设有对所述支撑体非工作状态的初始位置进行限位的限位销。
优选地,任意所述铰链板均在靠上方的一端设有条形孔,另一端设有圆孔,所述条形孔沿所述支撑体排布的方向延伸,且铰链轴依次穿过所述支撑体上的通孔以及相互靠近的一个所述条形孔和一个所述圆孔将一个所述支撑体和两块所述铰链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铰链板包括铰接的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且铰接轴垂直于所述支撑体排布的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上与所述铰链板相对的一端为带有限位斜面的支撑端。
优选地,所述支撑端与所述支撑体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体上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距离。
一种顶盖总成存放装置,包括底座和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滚轮,还包括至少两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上沿延伸方向设有多组安装孔,所述立柱通过固定在其底端的安装板与所述安装孔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轨为多条,且每条所述滑轨上均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滑轨螺栓连接的支撑座,且所述立柱上具有与所述支撑座套接的连接端。
优选地,所述立柱的一侧还设有对顶盖总成进行限位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立柱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结构,在非工作状态下,支撑体由于限位销的作用处于初始状态,当某一层的支撑体上放上工件后,该支撑体在工件重力的作用下旋转进入承载状态,与此同时,将转动通过铰链板传递给与其连接的上层支撑体,使得上层支撑体处于待承载状态,方便上层支撑体放件,待上层支撑体放上工件并进入承载状态的同时,旋转会继续上传,重复以上过程,使得每一层支撑体都能够灵活方便进行放件工作。取件后,由于配重块的作用,支撑体会自动回位,不影响对其他支撑体的取件,避免工件划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总成存放装置,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滚轮和所述支撑结构,能够取得与上述相同的有益效果,方便顶盖总成的存储流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体与铰链板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总成存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立柱的安装板与滑轨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立柱,2-支撑体,3-铰链板,4-限位销,5-条形孔,6-铰链轴,7-底座,8-滚轮,9-滑轨,10-安装板,11-支撑座,12-限位杆;
31-限位斜面;91-安装孔;
A-初始状态,B-待承载状态,C-承载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74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