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发电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48122.3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8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林 |
主分类号: | B60L8/00 | 分类号: | B60L8/00;B60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强 |
地址: | 437000 湖北省咸***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电动 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在多方面比传统内燃机 汽车具有更优越的特点,其前景被广泛看好。
电动汽车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种类: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 和燃料电池汽车。
与传统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1、能源消耗零排 放;2、能源利用率非常高;3、汽车运行平稳、噪声小;4、整车结 构简单,容易维修保养。
然而,受到蓄电池技术水平以及市场规模的制约,纯电动汽车 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1、蓄电池的电能容量小,造成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较短;
2、蓄电池充电耗时长,减少了电动汽车的使用灵活性;
3、蓄电池充放电折旧率高,使用寿命太短,造成电动汽车更换 电池频率高,成本较高;
4、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亟待扩大,使得维护不够方便,零部件成 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不少厂商尝试不断推出混合动力汽车或者 燃料电池汽车。经过实践证明,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两套动力系统, 增加了维护成本,动力转换频繁也增加了驾驶的困难程度,并且, 长距离高速行驶并不能节省电池和燃油;而燃料电池汽车则存在辅 助设备复杂、起动时间长、整车振动较大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发电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 技术的各种电动汽车存在的蓄电池容量小、充电耗时长、使用寿命 短、系统结构复杂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发电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电池板、 风力发电机、锂电池和驱动电机;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固定设置在汽 车车顶,用于吸收太阳光发电;所述风力发电机安装在汽车车前格 栅的后侧,穿入车前格栅的空气能够推动所述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 转;所述锂电池设置在汽车车体内,且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所述 风力发电机连接,用于储蓄电能并为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电力;所述 驱动电机设置在汽车的底盘上。
进一步,自发电电动汽车还包括固定支架和电池板支架;所述 固定支架设置在汽车车顶,所述电池板支架的下部连接所述固定支 架,所述电池板支架的上部安装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该技术方案的 技术效果在于:固定支架安装在汽车车顶,与电池板支架的下部配 合连接,能够将电池板支架上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安装在汽车车 顶。
进一步,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多个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金 属条,所述电池板支架包括位于下部的多个和所述第一金属条相配 合的第二金属条,以及位于上部的支架框体。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 果在于:由于汽车前进方向受到向后的空气阻力,将第一金属条沿 车身长度方向设计,能够减少空气阻力;第二金属条配合第一金属 条设置,配合地固定连接;而支架框体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条的下表面在汽车宽度方向呈阶梯状, 所述第二金属条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金属条的下表面配合连接;所 述第一金属条与所述第二金属条通过螺栓连接。该技术方案的技术 效果在于:呈阶梯状的第一金属条的下表面和呈阶梯状的第二金属 条的上表面,能够配合地卡位连接,减少了因为振动或者晃动产生 的两个金属条的相互移位;同时,利用螺栓连接第一金属条和第二 金属条,方便了两个部件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自发电电动汽车还包括进气格栅和出气格栅;所述进 气格栅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前侧边缘且朝汽车车顶延伸,所述 出气格栅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后侧边缘且朝汽车车顶延伸。该 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进气格栅和出气格栅分别位于太阳能电 池板和汽车车顶之间进气通道的前端和后端,设置两个格栅,在利 于通过空气散热的同时,还能防止杂物吹进太阳能电池板与汽车车 顶之间的空间。并增加整个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机械强度。
优选地,所述进气格栅上和/或所述出气格栅上设置有多个长条 形的格栅通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长条形的格栅通孔进 气量较大、进气均匀,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叶片的旋转角度 来设置长条形格栅通孔的宽度,对进气量进行调整;同时,长条形 的格栅通孔具有较小的风阻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林,未经李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481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能量储存器及电动汽车
- 下一篇:一种双电机两档混合动力耦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