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6136.5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4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赵智跃;陈时俊;吴文斌;王启超;叶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2 | 分类号: | H01M10/12;B65G47/74;B65G47/91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秦晓刚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搬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中大密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包括点胶工艺和烘干工艺,在电池生产流水线上电池通过传送输送线将电池从点胶工位处输送至烘干工位处,电池的烘干工位一般包括烘干设备和穿过烘干设备的烘干输送线,电池从传送输送线转移到烘干输送线可以通过人工搬运或机械自动搬运,由于人工搬运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目前的电池生产流水线一般采用机械自动搬运,而现有的电池搬运装置一般采用机械手进行搬运,虽然机械手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其成本高昂,不利于在生产铅酸蓄电池的中小企业中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电池搬运装置,解决现有的电池搬运装置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搬运装置,包括横跨在烘箱输送线和传送输送线之间的机架、设在机架上的抓取机构以及设在机架和抓取机构上驱动抓取机构相对机架做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抓取机构包括与机架滑动连接的滑板、设在滑板上的气缸、与气缸的活塞杆相连的固定板、与固定板滑动连接的两块夹板以及驱动两块夹板合拢或分开的第二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的齿条以及设在滑板上的齿轮和伺服电机,所述齿条和齿轮啮合传动,所述伺服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齿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设在两块夹板之间的驱动缸,所述驱动缸具有缸体和活塞杆,驱动缸的缸体连接其中一块夹板,驱动缸的活塞杆连接另一块夹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两块夹板的相对的侧面均设有第一限位螺栓,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两根第二限位螺栓,两块夹板设在两根第二限位螺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面设有至少一根滑杆,所述滑板上设有用于滑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滑杆与通孔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设置机架、抓取机构以及第一驱动机构,就可以实现电池在烘箱输送线和传送输送线之间进行自动连续运输,而抓取机构包括滑板、气缸、固定板两块夹板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各部件价格低廉,组装方便,相对于机械手成本更加低廉,有利于在生产铅酸蓄电池的中小企业中推广。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中大密铅酸蓄电池烘干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中大密铅酸蓄电池烘干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4,一种中大密铅酸蓄电池烘干输送装置,包括用于输送电池1经过烘箱的烘箱输送线2以及用于将电池送入或送出烘箱输送线2的传送输送线3,烘箱输送线2穿过烘箱使经过点胶后的电池1上的胶体凝固,传送输送线3设置为两个,一个传送输送线3用于将电池1从点胶工位送至烘箱输送线2,另一个传送输送线3用于将电池从烘箱输送线2送出,而烘箱设备设在两个传送输送线3之间,电池1上具有端子11,烘箱输送线2的输送面上设有用于容纳端子11的第一凹槽21,传送输送线3的输送面上设有用于容纳端子11的第二凹槽31。
烘箱输送线2包括链板传送带22,链板传送带22的传输方式为静摩擦传输,有利于稳定地将电池1送入烘箱,保证电池1的电池盖和电池槽不容易在烘箱中移位,链板传送带22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有凸条组23,每个凸条组23包括沿链板传送带22的传输方向的垂直向设置的至少两根凸条231,凸条231的上端面所在的平面为烘箱输送线2的输送面,凸条组23内相邻凸条23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1,因此,沿着一个凸条组23可以摆放多个电池1,增加电池1的烘干效率,电池从传送输送线3送入烘箱输送线2可以通过人工搬运也可以通过机械自动搬运,而目前的电池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一般采用机械自动搬运,因此,为了适用于电池通过机械自动搬运,相邻的凸条组23中的第一凹槽21沿链板传送带22的传输方向对齐。
传送输送线3为辊筒输送机,辊筒输送机具有辊筒32,第二凹槽31为设在辊筒32的外周面上的环形凹槽,由于辊筒传输的传输方式为动摩擦传输,因此,辊筒输送机上相邻辊筒的环形凹槽沿辊筒输送机的传输方向对齐,电池通过辊筒32转动依次通过相邻辊筒32上的环形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61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