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面铝合金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6132.0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1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孙起祥;崔再民;王树华;苑英伟;司炎飞;苗艳伟;孙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19/28 | 分类号: | B65D19/28;B65D19/40;B65D19/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4719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铝合金 托盘 | ||
1.一种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载重部(1)、支撑部(2), 该支撑部(2)的顶部及底部分别固接一载重部(1),所述支撑部(2)包 括纵梁(21)、横梁(22)、纵垫板(23)和横垫板(24),所述纵梁(21)、 横梁(22)通过位于端部的角支柱(213)固接为矩形框架,且每个纵梁(21)、 横梁(22)中部均设有边支柱(214);所述纵垫板(23)、横垫板(24)通 过位于中部的中间支柱(233)固接为十字型结构,且该纵垫板(23)两端 分别搭接在两侧横梁(22)上,该横垫板(24)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纵梁 (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载重部 为一面板(11),该面板(11)包括中间面板(111)和两个边面板(112), 该中间面板(11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搭接头(1111),所述边面板(112) 抵接到搭接头(1111)上并焊接;前述面板(11)与所述横梁(22)及横 垫板(24)之间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面 板(111)及边面板(112)上均设有脉冲状防滑纹,且均采用⊥型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支柱 (213)上端两侧均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上卡槽(2131),下端两侧均设有向 上凹陷的第一下卡槽(2132);所述边支柱(214)上端设有向下凹陷的第 二上卡槽(2141),下端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下卡槽(21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1) 包括上纵梁(211)、下纵梁(212),该上纵梁(211)下部设有向下的第一 倒棱(2111),该第一倒棱(2111)中部卡置于第二上卡槽(2141)内,其 端部抵接设置在第一上卡槽(2131)内;该下纵梁(212)上部设有向上的 第二倒棱(2121),该第二倒棱(2121)中部卡置于第二下卡槽(2142)内, 其端部抵接设置在第一下卡槽(213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2) 包括上横梁(221)、下横梁(222),该上横梁(221)下部设有向下的第三 倒棱(2211),该第三倒棱(2111)中部卡置于第二上卡槽(2141)内,其 端部抵接设置在第一上卡槽(2131)内;该下横梁(222)上部设有向上的 第四倒棱(2221),该第四倒棱(2121)中部卡置于第二下卡槽(2142)内, 其端部抵接设置在第一下卡槽(21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支柱 (213)、边支柱(214)及中间支柱(233)均采用中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垫板 (23)包括上纵垫板(231)、下纵垫板(232),该上纵垫板(231)、下纵垫 板(232)与位于中部的中间支柱(233)焊接固定;且该上纵垫板(231) 两端分别抵接两侧上横梁(221)延伸的侧边,该下纵垫板(232)两端分 别抵接两侧下横梁(222)延伸的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面铝合金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垫板 (24)包括上横垫板(241)、下横垫板(242),该上横垫板(241)、下横垫 板(242)与位于中部的中间支柱(233)焊接固定;且该上横垫板(241) 两端分别抵接两侧上纵梁(211)延伸的侧边,该下横垫板(212)两端分 别抵接两侧下纵梁(222)延伸的侧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未经洛阳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613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感应器判断垂直行驶状态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