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降低烟气中NOx含量的煤燃烧锅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67890.6 | 申请日: | 2015-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7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江东;黄天;梁君祚;梁承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桂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9/06 | 分类号: | F23C9/06;F23C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烟气 nox 含量 燃烧 锅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降低烟气中NOX含量的煤燃烧方法及锅炉装置。
背景技术
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部分,其中燃烧产生的NOx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不容乐观,而燃煤过程是NOx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在最近的几十年这种能源结构可能不会发生改变。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我国的NOx总排放量从2000年的12.1×106t到2005年的19.1×106t,年增长率为10%,因此降低NOx的排放已经是刻不容缓。“十二五”规划也是把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
对常规燃煤锅炉而言,NOx主要通过燃料型生成途径而产生。NOx的生成及破坏与以下因素有关:(1)煤的燃烧方式、燃烧工况,其生产量依赖于燃烧温度水平;(2)煤种特性,;(3)炉膛内反应区烟气的气氛,即烟气内氧气,氮气,NO和CnHn的含量;(4)燃料及燃烧产物在火焰高温区和炉膛内的停留时间。降低NOx排放措施分为一级脱氮技术和二级脱氮技术。一级脱氮技术主要是采用NOx低燃烧器以及通过燃烧优化调整,有效控制NOx的产生,从源头减少NOx生成量;二级脱氮技术则是尽可能减少已生成NOx的排放。若能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则能进一步降低烟气中的NOx含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低烟气中NOX含量的煤燃烧锅炉装置,可帮助有效控制NOx的产生,且能进一步减少已生成NOx的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降低烟气中NOX含量的煤燃烧锅炉装置,锅炉炉膛底部设置有一次风喷口,锅炉炉壁上设置有二次风入口,在锅炉炉壁二次风入口的上部,设置有两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组,每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组均包括等距设置的若干个生物质气化气喷口;
在一次风入口处,连接有烟气回用管道。
进一步的,上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与炉壁所形成的喷射角度为75~85°,下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与炉壁所形成的喷射角度为65~75°。
更进一步的,所述锅炉炉壁的内侧,设有与气化气喷口一一对应排列的旋流板,旋流板与炉壁所形成的角度与对应的生物质气化气喷口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可通过烟气回用管道利用烟囱烟气循环再燃烧技术,从而充分利用烟气的热能,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2)可通过生物质气化气喷口利用农林废弃物制备的生物质气化气,生物质气化气灰分含量低,为锅炉提供了理想的再燃原料,生物质气化气的加入,将已生成的NOx还原为N2,另外,还可使未燃烧的煤粉在生物质气化气的旋流作用下,增大了与氧气接触的几率,从而在缺氧氛围中进行再燃烧,有效抑制了燃料中析出的N转化为NOX。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锅炉1,生物质气化气喷口2,二次风入口3,空气进入管道4,烟气回用管道5,一次风喷口6,旋风分离器7,旋流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应用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降低烟气中NOX含量的煤燃烧锅炉装置,在锅炉炉膛底部设置有一次风喷口,锅炉炉壁上设置有二次风入口,在锅炉1炉壁二次风入口3的上部,设置有两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组,每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组均包括等距设置的若干个生物质气化气喷口2;在一次风入口6处,连接有烟气回用管道5和空气进入管道4。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形成旋流,上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2与炉壁所形成的喷射角度为75~80°,下圈生物质气化气喷口2与炉壁所形成的喷射角度为65~70°。
更进一步的,锅炉1炉壁的内侧,设有与气化气喷口一一对应排列的旋流板8,旋流板8与炉壁所形成的角度与对应的生物质气化气喷口2相同,从而帮助生物质气化气更好地形成旋流。
使用上述煤燃烧锅炉装置时,包括以下步骤:
(1)从锅炉1炉膛底部鼓入一次风,一次风由鼓风机鼓入的空气及烟囱回用的烟气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桂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桂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678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