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防止针体脱出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83421.6 | 申请日: | 2015-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31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华 |
主分类号: | A61B5/153 | 分类号: | A61B5/153;A61M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14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防止 脱出 血液 内科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防止针体脱出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科是内科的一个分支主要治疗造血系统的问题。血液科还可以为很多非血液病的血液学问题提供专业性服务以及开展多项技术试验。
采血针属于血液科中的一种医疗用具,在医疗检验过程中用于采集血样,主要由针头和针杆组成,当操作者手持针管将采血针头部按压在患者肢体上时,护套在皮肤的弹力作用下缩进、使针头凸出并刺入皮肤造成微创,当拔除采血针后,护套在复位弹力的作用下重新复位将针头罩住以避免针头外露被污染或意外刺伤人体。
但是用采血针抽取血液然后注入试管内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血液会暴漏在空气中,细菌容易进入血液,血液容易变质,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并且采血针在用完之后,护套有时会发生脱落,医护人员会遭到受污针尖的意外伤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给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针体脱出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防止针体脱出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集装置,包括采血针,所述采血针同轴固定套设有柱状固定件,柱状固定件的一端与采血针固定,柱状固定件的另一端与导管密封连通,所述柱状固定件的侧壁上设置有针套,针套呈下开口的管状,所述针套的侧壁上设置有拔件,针套内沿其轴向成形有滑槽,所述滑槽靠近导管的一端设置有止滑突起;所述针套为两端开口的柱状空腔,所述针套筒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导管的另一端密封连通,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伸入针套筒的空腔内并与连通针固定连通,所述连接件具有中心通孔;所述止滑突起为凹面向下的弧状尖角,所述拔件位于固定件靠近所述导管的一端;所述针套靠近针尖的一端设置有蝴蝶翼,所述连接件分为导管连接部和针套筒连接部,所述针套筒连接部远离连通针的一端为一锥体,所述导管连接部为与锥体配合的凹槽;所述针套筒的上部还设置有滑动凸起部,通过滑动凸起部连接有消毒装置,所述消毒装置包括瓶身,所述瓶身的左侧设置有瓶座,在瓶身的上侧设置有镊槽,所述镊槽内放置有镊子,在瓶身的下侧设置有滑动凹槽,在瓶身的右侧设置有瓶帽,在瓶帽内设置有瓶盖,针套筒上部的滑动凸起部插接在滑动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拔件到采血针针尖的距离小于止滑突起到针尖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件与针套筒通过螺纹配合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瓶盖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完采血装置以后,拨件反向滑动卡入止滑突起和滑槽所组成的空间内,拨件不能反向回去,从而将拨件固定,不会因为搬运或其他原因造成针体从针套中脱出,使用更加安全;止滑突起为凹面向下的弧状尖角,即拨件可以向导管方向移动变形述止滑突起,但在没有外力的作用反方向移动很困难,确保针体不会从针套中脱出;并且增设有消毒装置,可在采血前进行消毒工作,给医护人员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防止针体脱出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可防止针体脱出的血液内科用血液采集装置中消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采血针、101-针尖、2-柱状固定件、3-针套、301-拔件、302-滑槽、303-止滑突起、4-针套筒、5-连接件、501-导管连接部、502-针套筒连接部、6-蝴蝶翼、7-导管、8-连通针、9-消毒装置、901-瓶座、902-镊槽、903-镊子、904-密封圈、905-瓶盖、906-瓶帽、907-瓶身、908-滑动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华,未经杨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83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普外科手术拉钩
- 下一篇:人体磁感应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