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壳体及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47121.2 | 申请日: | 2015-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6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青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勇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10/052;H01M10/30;H01M10/34;H01M10/613;H01M10/655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张浩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壳体及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性的矿物能源日渐短缺,石油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可再生能源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行业,特别是手机、PDA等个人通讯工具上。近一两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彩屏技术、彩信技术、蓝牙技术及摄像技术相续出现,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体积、重量、电化学性能以及安全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要求大容量、大功率的领域,比如电动车、UPS、通讯设备等应用领域,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是电池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除,而是逐渐积累,最后热失控产生爆炸起火事故,给客户带来危害及损失。
通常单只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只有2.4~4.5V左右,而且单只电池的容量也非常有限,目前大容量、大功率的动力电池的都是经过对单只电池进行外部串/并联来组成的。单只锂离子电池结构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散热,是否有满足电池组的一致性要求,也是业内人士研发的重点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电池散热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壳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电池壳体,包括侧围、正极和负极;正极和负极分别固定于侧围相对的两端,所述正极和负极与侧围共同形成电池内腔;所述负极局部朝向正极凹陷至电池内腔内,形成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内部为与电池内腔隔绝、同时与外界连通的散热腔;所述散热管朝向正极的端部与正极之间存在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朝向正极的端部为朝向正极突出的“V”型或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位于负极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与负极为一体结构;所述负极与所述侧围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为圆柱状。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壳体为圆柱体或长方体。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如前所述的电池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内的电芯及电解液;所述电芯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电连接至所述正极,所述负极片电连接至所述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电芯为卷绕电芯,所述卷绕电芯绕设于所述散热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为方形电池或柱状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为锂电池、镍镉电池或镍氢电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从负极向电池内腔中伸入有散热管,利于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尤其是卷绕电芯的中心位置原本极不易散发的热量可有效的散去,利于避免电池因高温而发生事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同时,由于上述散热管从负极底部向电池内腔中延伸,并且散热管朝向正极的端部与正极之间存在间隙,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内部的防爆阀等安全部件均设置于该间隙所在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基本未改变传统电池内部的结构,上述间隙仍可用于设置传统防爆阀等安全部件,从而无需对现有工艺进行过多调整,利于降低成本。
尤其是在散热管朝向正极的端部为朝向正极突出的“V”型或弧形的情况下,在将卷绕后的电芯塞入上述电池壳体内时,散热管可更方便的插入电芯的中心位置,使电芯整体套设于散热管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壳体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壳体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壳体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壳体的俯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侧围;2、正极;3、负极;4、散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勇,未经青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471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